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5-8-24 14:37:00
各有利弊啦,中美思想不同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9:58:00
可见,收益和风险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通常二者较难博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20:08:00

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人的消费习惯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21:23:00

如果要我来选择,我会选后者

理由和一楼差不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6 11:52:00

人的行为由偏好和约束共同决定。

在经济学中,强调的是约束条件而不是偏好的差异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

实际上,考虑到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更加符合经济学特点的问题,不是问谁更聪明,而是问:什么样的约束条件导致了这种行为差异。

------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肯定地认为第二个老太太一定更聪明, 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在经济学的论坛上, 竟然会有那么多人不假思索地把行为差异归结为偏好差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7 17:12:1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7 13:59:00

正常来说,无论从那个角度讲,第2个老太都是聪明的。购房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下一代,就是为了要住进去,而第一位老太的行为大大的推迟了入住时间。

如果非用经济学理论说,第一位老太就偏好等房子完全属于自己了才住进去,那这就没法比了,因为经济学有理性人假定,既然他们都是理性的决定,还何所谓更聪明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7 14:52:00

哪个老太太聪明这好像不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

如果不是从总体,而是从个人来看,某个人的行为不会对经济学中的理念产生影响,因为经济学要考虑的是大多数人怎么做。

后面的老太太更像一个年轻人的想法,而前面那个的想法好像后面这个的妈。

无所谓谁对谁错,谁聪明谁笨,关键是看她自己感觉如何。有人说: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这话让我想到大街上的傻子大多数都挺幸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 10:50:00
以下是引用小明在2005-7-28 18:33:39的发言: 如果花同样的钱,后者所得到的效用比前者要大得多。同样,从风险角度来说,后者所承担的风险也比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 11:53:00
敢问楼下,你是怎么得出MR等于MC的结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 12:33:00

当然是第二个老太聪明啦。

最简单的证明就是:现在中国效仿美国实行房贷,而没有听说美国学中国攒够了钱再买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 12:39:00

不过这种聪明是不可比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两国的生活水平、制度、经济体制、消费方式和观念不同,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决策。在我看来,美国的体制是先进的,中国现在消费资信,消费观念等方面都在逐步想这方面靠拢了。

说到风险,我觉得也不可以以偏概全的说美国老太的风险就大,因为中国老太一味的存银行,也会存在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利率下降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3 01:32:00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答案的吧,开放性的。

第一个老太规避了风险,但是一辈子都在操劳;而第二个虽然很早就享受到了住房的好处,但是却多付了利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3 01:59:00

支持10楼的观点

当时上课的时候老师也举了这个例子

第一个老太太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

第二个老太太代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3 10:08:00
从结果上看是如此,如果中间两个老太太得了大病,恐怕后面的那个还不起贷款,治不起病,房子被拍卖,无处可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3 14:52:00

agree

应该考察的是跨时消费模型。

Golden Rule的推导中我们也是认为绝对人均消费越大,效用越大,也就越"幸福"

前一个太太更像是投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3 23:07:00

好像不能确定谁更聪明啊!

花同样的钱,后者所得到的效用比前者要大得多。。从风险角度来说,后者所承担的风险也比

承担风险得到了受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4 16:24:00
以下是引用leeleel在2005-8-26 11:52:52的发言:

人的行为由偏好和约束共同决定。

在经济学中,强调的是约束条件而不是偏好的差异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

实际上,考虑到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更加符合经济学特点的问题,不是问谁更聪明,而是问:什么样的约束条件导致了这种行为差异。

------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肯定地认为第二个老太太一定更聪明, 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在经济学的论坛上, 竟然会有那么多人不假思索地把行为差异归结为偏好差异.

依我看,这是唯一的明白人。呵呵。

当然不是说其他人说的没有道理--都沾一点儿边,但都没说到点子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4 18:40:00
从效用的观点讲,如果两个老太太从中得到的效用最大,他们也无所谓谁更聪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4 18:49:00
以下是引用小明在2005-7-28 18:33:39的发言: 如果花同样的钱,后者所得到的效用比前者要大得多。同样,从风险角度来说,后者所承担的风险也比前者大得多!
各人的效用曲线是不同的,以你的观点,后者的效用更大,但也许对于前者而言效用已达最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5 16:11:00
以下是引用霜岳在2005-9-4 16:24:11的发言:

依我看,这是唯一的明白人。呵呵。

当然不是说其他人说的没有道理--都沾一点儿边,但都没说到点子上。

马匹拍到腿了。依我看,这是如何在效用函数中考虑后代利益的问题,这两类行为效用当然是有差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7 10:14:00
以下是引用yinxiaobing在2005-9-5 16:11:59的发言:

马匹拍到腿了。依我看,这是如何在效用函数中考虑后代利益的问题,这两类行为效用当然是有差异的。

后代利益?虽然荒谬,也颇为新颖。

只是在你看来,别人的发言都是有目的的,赞同他人观点即为拍马屁。你不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去肯定或否定或完善他人观点,而只会“攻击”,象你这样的人,学术上又能有何建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7 12:35:00
敢问仁兄你用的第几版啊,我的书上怎么没有这个题目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7 12:48:00
以下是引用霜岳在2005-9-7 10:14:18的发言:

后代利益?虽然荒谬,也颇为新颖。

只是在你看来,别人的发言都是有目的的,赞同他人观点即为拍马屁。你不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去肯定或否定或完善他人观点,而只会“攻击”,象你这样的人,学术上又能有何建树?

学术建树与人品没什么关系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7 14:53:00

受累再教你一遍:

“只是在你看来,别人的发言都是有目的的,赞同他人观点即为拍马屁”关乎人品;

“你不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去肯定或否定或完善他人观点,而只会“攻击””关乎学术建树。

看来,你缺乏的东西,还包括阅读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8 09:59:00

同意16楼的意见,利用市场的信用机制给自己带来利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8 10:03:00
当然是第二个老太太聪明,因为第一个老太太的钱实际上没有发挥效用,等于是一辈子白辛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9 09:13:00

如果假定两个老太太都是“理性的”,中国的老太太知不知道她自己买完房仅一晚以后就上天堂呢?

如果中国的老太太确实知道这一点,她在临时前买房的效用来自什么呢(或者说她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我们不愿意把此理解为“偏好的差异”(这当然是最好的),我们如何说明房子对两个老太太的效用各是什么?——当然我们可以假设中国的老太太并不知道自己居然在一晚以后就上了天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说,美国老太太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上天堂。

如果只承认流动性约束,不承认偏好差异,中国老太太也许就不应该买房,而把钱花在别处(前提是,两个老太太效用函数一致,只是流动性有差异),毕竟,“一辈子”表明老太太并不会活太久了,她临死前还把巨钱花在房子上是为了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9 09:3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9-9 9:13:59的发言:

如果假定两个老太太都是“理性的”,中国的老太太知不知道她自己买完房仅一晚以后就上天堂呢?

如果中国的老太太确实知道这一点,她在临时前买房的效用来自什么呢(或者说她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我们不愿意把此理解为“偏好的差异”(这当然是最好的),我们如何说明房子对两个老太太的效用各是什么?——当然我们可以假设中国的老太太并不知道自己居然在一晚以后就上了天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说,美国老太太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上天堂。

如果只承认流动性约束,不承认偏好差异,中国老太太也许就不应该买房,而把钱花在别处(前提是,两个老太太效用函数一致,只是流动性有差异),毕竟,“一辈子”表明老太太并不会活太久了,她临死前还把巨钱花在房子上是为了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看来我不光是“攻击”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9 10:03:00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二版/第三版后面都有这道题.我认为这道题的目的是用消费理论来解释那个老太太的做法能刺激消费促进GDP增长。我倾向于外国老太太。当然现在大家已经将此问题向纵深发展,我觉得很有启发,思路也开阔许多。真的感谢这个论坛,让我们畅所欲言,从而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9 12:31:00

都不聪明:第一,她们都后悔了,消费行为显然都是没有效用;第二,她们怎么就不知道转变呢,赚了一辈子的钱居然只够买一套房子,穷则思变!穷则思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