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精神万顷波
———曹操手书真迹《衮雪》赏析
作者:常德生 新闻来源:许昌网 点击数:1177 更新时间:2013-5-3 9:44:03

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文化素养极高的书法家,只是传世作品极少,鲜为人知罢了。
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怀瓘在其《书断》中把曹操的书法列为“妙品”一类,称其“尤工章草,雄逸绝伦”。清叶奕苞在《金石录》中说,曹操在武昌黄鹤楼侧曾正书“涌月台”三字,并说“特大,凛凛有生气”。
然而目前,唯一能见到曹操手书真迹的只有《衮雪》。
《衮雪》今在何处?笔者慕其盛名,曾赴汉中石门寻访,方知《衮雪》已不在褒河久矣,早移于陕西汉中博物馆。在馆中方得见曹氏真迹尊容。
汉建安二十年夏,即公元215年,曹操率兵迫降张鲁后,经过褒谷,看到褒河水流湍急,冲击乱石,喷沫飞溅,“卷起千堆雪”,惊心动魄,十分壮观。曹操惊诧于这绝妙景致,触景生情,书兴大发,欣然命笔,在距汉中石门南不足1公里的褒河巨石上奋笔题写了“衮雪”二字。
据《褒谷古迹辑略》载:“衮雪”二字摩崖石刻,在褒谷中共有三处,一处是清张令摹书,一处为宋白巨济摹书,此二处均在山崖之上。还有一处在石门南不足1公里幽谷中的巨石上,相传为魏王当年亲书。后人因慕其名,又在“衮雪”二字左侧竖刻“魏王”二字,以示区分。此二字虽稍有剥蚀,但曾见于宋人著录,虽非曹操手笔,却由来久远矣。
关于魏王曹操题写《衮雪》,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堪称千古佳话。一说是,当时曹操题完《衮雪》后,众将士齐声喝彩,魏王好不快意。这时随从提醒:丞相,“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笑曰:“滚在河边,何故缺水?若再加三点,岂非画蛇添足?”二说是,“衮”左边是“雪”,“雪”在骄阳下,即融成水,正好是“衮”字左边之“水”。三说是,“衮”与“滚”通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之句,用的便是此“衮”字。四说是,此“衮”是衮服之衮,衮服是天子祭祀时穿的绣有龙的礼服。这个“衮”,暗指天子。后世有“三公为衮,服衮而朝”之说。其中暗含曹操胸怀统一全国、君临天下的雄心壮志。此说是曹操本意还是后人附会已无法考证,但曹操的机敏、睿智、博学可见一斑。
诸多传说,归根结底都在“传说”一个主题:《衮雪》确为魏王曹操真迹。只是在1967年至1970年间,修建石门水库时,包括《衮雪》在内的“石门十三品”等一批摩崖石刻,被整体移置陕西汉中博物馆。入馆之后的《衮雪》虽然少了些奔腾之气,但仍是原汁原味原貌。我们现在看到的曹操真迹《衮雪》,便是珍藏在陕西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笔者经锲而不舍、五次三番之努力,近日终于寻得《衮雪》真迹原拓一份,仔细审视,认真揣摩,不禁为曹操高超的书法艺术和博大的胸襟所震撼。
已精裱装框、悬挂于市区曹丞相府景区的魏王手迹《衮雪》,右行横书,落款为“魏王”。整张拓片纵0.45米、横1.33米;“衮”字纵0.36米、横0.51米,“雪”字纵0.31米、横0.41米。
眼前的榜书《衮雪》,究竟是曹操当年立于褒河巨石前,奋臂挥笔,还是书于军帐,令人镌刻,文献尚未记载,今已无从考证。然而,作为榜书,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擘窠大字。”现在亦称“擘窠书”。
据笔者所知,榜书者仅江苏镇江焦山碑林的南朝梁《瘗鹤铭》被称为“大字鼻祖”,另一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被誉为“榜书之宗”。而《衮雪》之大小与气度,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不分伯仲。相比之下,《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虽为径尺之大书,却庄严有余,灵动不足,且看“衮雪”二字,至少有四美。
一曰高古美。书家评曹操为章草大家,然而汉魏三国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书法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概莫能外。汉末魏初,隶、楷、草、行、真渐具雏形,并行不悖。《衮雪》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字体从汉隶到楷体转变的端倪,而且看到了裹锋行笔的篆隶古意朴拙之风尚在。《衮雪》折笔不露方折,不显圭角,远比梁鹄《上尊号奏》和《受禅表》碑用笔高古绵厚,字画行笔中透出一种拙、朴、巧、灵的高古美。二曰神韵美。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集中体现在意境神韵的创造上。《衮雪》既有雄强的秦汉之势,又有潇洒的魏晋风度。通常讲,秦汉书法尚气,魏晋书法尚韵,曹操的书法则承前启后,气势神韵兼具,正所谓雄逸绝伦,气势豪迈,遒劲挺拔,圆润浑厚,充分体现了“魏武挥鞭”的风采神韵。三曰个性美。《衮雪》笔画变化极为丰富,且别具一格。“衮”字,化上点为短横,长横变短,与短横搭配,增强了字头的厚重感;第三、四笔两短撇捺和下面“衣”字底的一短撇,均化为三个点,看俗实不俗,匠心独运,既与“衮”字左边未写出的“氵”形成潜在的呼应,又不露丝毫痕迹,可谓高明之至。“衮”字下边“衣”字底的左撇、右捺和一竖钩,皆向上翘起,像湍急流水的波浪,动感十足,给人以张扬、激荡、沸腾、劲舞的阳刚之感。尤其右边那一捺更是传神之笔,硬邦邦、活脱脱一雄狮之尾,大有波涛汹涌之势。再看“雪”字,“雨”字头的处理极为独特,极像“樵夫担柴”,长长的横道微微上扬,略显弧度,似有隶意。“雨”字头采用章草结构,四个“雨点”一笔带过,极为简洁。如果把“雨”字的四点实实在在地作为四个“雨点”处理,从视觉上便与右边“衮”字的三点既雷同又冲突。对等的相似势必在对比上逐次减弱才是艺术的最佳处理方法,曹操深谙其中三昧,因而“雪”字显得平和、朴实、收敛、秀美。四曰统一美。《衮雪》风格圆浑灵动,寓刚劲于柔美之中,如绵里裹针。“衮”字机灵活泼,“雪”字沉稳平静,可以说,“衮雪”二字的艺术处理,各显个性之美,又相得益彰。二者相映成趣,刚柔相济,合二为一,柔情万种。圆融而贯通,阳刚而柔美,曹操书法艺术之健美,堪称书家之绝唱。
曹操《衮雪》真迹,惊天地,泣鬼神。“目击道存”“无言独化”,犹如广陵绝响,孤幅独步,衔领魏晋。清人罗秀书见此二字后,扼腕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后人有诗赞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