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988 10
2015-02-04

经济发展史并不支持吴敬琏先生的论点

    吴敬琏先生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他总能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指点江山。

    吴先生在2015128日发表《以深化改革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一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包括以下

    一、对新常态的认识。

    对于经济大局现在最热门的话题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现在亟需做的,是对何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以及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去适应和构建新常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近年来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高增长、低效率、靠大量投资支撑的旧常态已经不可维持。它必然要过渡到一种新的常态。
   那么,这个新常态具备哪些特征?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大体上以下两点比较一致:第一,是GDP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甚至中速增长转变。第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增长转变。应该看到,这两者有着很不相同的情况。前一点,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也取得了各界共识。至于第二点,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却是一件尚未实现、有待努力的事情。这样,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增长速度下降过程中效率没有改善,原来由GDP数量扩张所掩盖的许多经济社会矛盾就会暴露出来,而且会造成减速过快,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的困境。因此,仅有增长减速而没有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一种常态。相反,如果能够在增长减速的同时提高增长的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就能减轻增长减速的冲击,甚至能够在中速增长的情况下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所以,有较高效率支撑的中速增长,才是符合我们愿望的新常态。
  二、“三驾马车”分析框架的误区
   研究应对增长减速的方针政策,可以运用不同的分析框架。运用不同的分析框架,所得出的政策结论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大致上从2009年开始,不知什么原因,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时候,流行起一种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强度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中国经济的增长乏力,是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三项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能够把需求扩大到足够的水平,增长就能够重上台阶。我认为这一套分析有重大的缺点。
   首先,它用错了分析框架。十分明显,三驾马车分析法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的变形。如同大家知道的,凯恩斯主义认为,需求的强度决定供给的规模,因此,产出总量等于由消费、投资、财政赤字和净出口四项需求构成的社会总需求。不过即使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也只是运用这一理论框架来讨论短期经济问题,把它用来分析长期发展趋势显然是用错了分析框架。
   其次,由这种分析得出的政策结论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消费、投资、出口需求有多大,归根到底是由一些客观因素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愿望。以进出口为例,它最终取决于整个国际经济格局。过去中国对发达国家有大量的净出口,第一是因为在高消费、高福利导向下,发达国家的储蓄率很低,在储蓄和投资之间有很大的缺口,需要靠从发展中国家净进口来填补;第二,是因为中国低成本的竞争力很强,能够在发达国家的净进口中分到一块比较大的蛋糕。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去杠杆化,提高了自己的储蓄率。这样一来,根据经济学的双缺口模型,只要发达国家储蓄跟投资的缺口变小,发展中国家净出口的可能性也就变小。美国的储蓄率会有起伏,但是要想回到危机以前的水平,我看是不大可能的。随着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也在减弱,因此在出口蛋糕中所占份额也会降低。另外,消费需求的提高,也不是以人们的愿望为转移的。例如有人说,城市化可以使消费需求提高,因为农民进城以后消费需求会有很大的提高,只要加快城市化消费需求就会很快增加。这里其实是把消费需求和消费愿望混为一谈了。在经济分析中所说的需求是指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有钱做后盾的需求。所以要增加劳动者消费需求的前提,是增加他们的收入。而增加劳动者收入的首要办法,是发展生产,提高效率。即使政府能够给予补贴,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不可能使人民普遍富裕起来的。
   这样,每一次出现了速度下降,用三驾马车的分析办法算来算去,最后的结论就是进行强刺激,多发钞票,多上投资项目。2009年用4万亿投资(两年)、10万亿贷款进行刺激,虽然造成了增长率的短期回升,但货币超发、负债增加等消极后果也同时发生,成为需要长期消化的负担。2012年以后,又多次采用增加投资的办法刺激经济,但正面效果愈来愈差,负面效果愈来愈大,这使许多人认识到这不是个好办法。

    三、研究长期增长趋势更可靠的方法,是对驱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生产效率的状况进行估量。
   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靠大规模的投资。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大量新增的劳动力,也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所说的人口红利。还有一个因素是效率的提高。改革开放对提高效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城乡隔绝的状况,大量过去低效利用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土地转移到城市,这种结构变化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开放使我们能够通过引入外国的设备和技术,很快地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迅速缩小。这样一来,改革开放以后,生产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较之改革开放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现在的问题在于,以上这些有利于维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正在缩减,有的已经消失。首先,新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小了。蔡昉教授在2006年就已指出,根据他们前三年的调查发现,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其次,随着中国一般技术水平跟西方国家相接近,用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的办法去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已变得不大可行了。清华大学的白重恩教授和其他一些研究者都得到大致一致的结论,就是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明显降低,并引起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由现有资源状况和技术状况决定的潜在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要短期拉升增长率,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刺激政策,通过信用扩张向市场放水。但是就中国的情况而言,长时期采取刺激政策已经使宏观经济变得十分脆弱,蕴藏着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危险。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写过好几本书来总结日本近年来经济衰退的教训。他在书中指出,日本的经济衰退以至全球多次重要的金融危机,都是在泡沫破灭后出现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而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基础,则是杠杆率(负债率)过高的缺陷。在我看来,如果说西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缺陷的主要成因是高消费和高福利,东亚国家的杠杆率过高则主要是由企业和各级政府举债过多造成的。在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杠杆率过高的情况下,在某些环节上出现偿债困难甚至跑路逃债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做的是去杠杆化,控制和消解风险,而不是用加强刺激的办法维持高增长率。继续提高杠杆率将使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危险加大。
   更何况2009年以来多次采取刺激政策,其效果递减已经变得非常明显。如果说2009年的4万亿投资(两年)和10万亿贷款把2009年第四季度和2010年第一、第二季度的增长率拉高到10%以上,那么2014年第二季度的1万亿左右投资只把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7.4%提高到第二季度的7.5%,拉升了0.1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又回落到7.3%。经济学所说的投资报酬递减规律的效应已经充分显现。
   以上的分析说明,唯一的出路在于提高所谓索洛余量,即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是说,要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的转变。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效率的要点,就是发展服务业。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需要用增加投资的办法维持8%以上的增长率,是因为要保就业。保就业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把就业情况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线性的,认为要保就业就必须保增长,这种观点从学理上说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增长有个结构问题,有的行业增长1%,它的新增就业可能超过1%;有的行业增长1%,它的新增就业却可能不到1%。我们过去大量投资建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雇佣员工的数量就比普通服务业要少得多。所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同样的GDP增长率的条件下,就业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最近三年的情况表现得十分明显。这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但是就业的状况却有所改善。比如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10.4%一路下行,降到2013年的7.7%,但2013年的就业情况,特别是低技术水平劳动者的就业情况却比以前来得好。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13年原来要求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实际完成1310万人;2014年前三季度增长率再下一个台阶,但就业情况比2013年还要好一些。这几年的实际情况可能没有统计数字那么靓丽,但就业情况有所改善却是肯定无疑的。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发展加快。
   服务业的发展曾经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总结十五的经验,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提高效率。我的《中国增长模式的抉择》这本书讲到了当时讨论的效率提高的四个主要源泉:一是让农民工变成市民,成为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二是制造业的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三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四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整个国民经济,而信息产业从本质上说,或者说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服务业。总而言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效率的要点,就是发展服务业。

  

     五、避免系统性风险的措施。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在近来的讲话中指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虽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风险总体可控。我认为他们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系统性风险完全能够避免。我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很多,其中包括:
     1、停止对回报过低或者是没有回报的项目的无效投资。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是基础设施建设不需要考虑近期是否有回报,因为东西在那里,早晚会有用。这完全不是经济学的思考方法。经济学考虑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资源具有稀缺性。既然资源有限,做了这样就不能做那样,在进行投资时就必须进行选择,只能做那些效益最好、最需要做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要汲取日本的教训。1986年发生内需不足的问题以后,日本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启动了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正是大量无效投资,埋下了后来大崩盘的祸根。
     2、动用国有资本偿还国家的或有负债。所谓或有负债,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记载,却早晚必须偿还的债务。目前最突出的是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据计算,其中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就高达几万亿元。尽早归还这类欠账,既可以减轻偿债压力,还能创造更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对于这一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拨付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这项决定应当尽快付诸实施。
    3、要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现在有一些地方政府用贷款、补贴、减免税收等办法去维持一些根本无法起死回生的企业。政府不是发挥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功能,帮助解决企业停产给职工带来的困难,而是支持这类僵尸企业继续无谓地浪费社会资源,这只会增加金融风险的积累,而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助益。这也是日本政府在经济衰退中举措失当留下的一个教训。
    4、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清盘或者在破产保护下重整。以此来释放风险,化大震为小震,避免风险积累,导致大震。
     5、停止由政府出资兜底,实行100%的刚性兑付,以免加大道德风险。
     6、努力盘活存量资产。由于前一时期的过度投资和粗放增长在全国各地形成的大批死资产,如晒太阳的开发区、绵延好几个街区的死城等。虽然有一定的难度,还是应当努力设法盘活,以便降低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和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可能性。
     除了采取以上这类堵塞漏洞、释放风险的措施,还应当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短期调节。这两类措施的综合运用,使我们能够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不出现系统性危机,为推进改革争取时间,使改革和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2-4 01:22:05
上述文章表明了吴先生的一贯立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短期需求管理,也就是对ZF扩大投资持否定态度,认为经济长期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生产效率决定的,通过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但可以避免系统性风险,而且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这是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所秉持的观点,目前获得了国内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可。         
    新宏观主义的看法如下:
    一、赞同传统投资亏损的说法。
    1、基础设施投资的确存在效益低下问题,尤其是国企垄断模式加剧了亏损。
    2、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亏损严重。
    3、房地产行业。宽松的信贷政策制造了资产泡沫,推高了房价,进而提高了生产生活成本,留下了遍布全国的空城、鬼城。
    二、技术创新投资盈利是有条件的。
    个体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获得更高的竞争力,但它的盈利是建立在同业亏损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有余力进行创新研发的个体有限。
    中国的太阳能、多晶硅相比煤炭、钢铁、水泥、汽车、家电、计算机等当然是高科技产业了,但仍然出现产能过剩,行业严重亏损。
    德国严控房价,而致力于发展技术,其产品竞争力世界一流,因此,德国能保持长期的高顺差,问题在于逆差国如何偿还这种单向的累积性债务?希腊违约并不是偶然的,德国已经成为美国眼中的贸易问题国。也就是说,顺差国的盈利来自逆差国的亏损与债务,该过程并不可持续。
    人类迄今已经经历三次工业革命,它们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活福利水平,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繁荣高潮不过十年,无一例外的是剧烈而持久的萧条。
    此时引用辜朝明资产负债表型衰退来说明非常恰当。“资产负债表衰退”假说认为,当出现资产(主要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跌,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目标会发生重大变化,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成追求债务最小化,企业或个人会把新增加收益的大部分用于还债而不是用于再投资,信贷需求陷入停滞或减少,中央银行刺激信贷的政策操作会失效,经济出现恶性循环。直到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衰减到相当低的程度,经济运行才恢复到增长状态。经济运行过程表现为加杠杆,经济增长,去杠杆,经济衰退,如此反复,形成经济周期。该理论假说能很好地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及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衰退。摘自尹中立《资产负债表型衰退理论假说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该假说的解释非常合乎经济事实,遗憾的是该假说并未指出产生债务的真正根源是什么?吴先生认为的西方国家的高债务源于高消费与高福利,东亚国家的高债务源于企业与ZF借贷,仅是表面原因。
    根据新宏观主义的产业树分级理论,顶级产业将央行银行贷款逐级分配,最终形成中间加工级产业的利润和工人工资,进一步分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顶级产业的最终需求仅来自消费需求,它只是顶级投资的一部分,不可能给顶级投资带来利润,因此,顶级投资必然亏损,无法偿还央行银行贷款,形成系统性坏账。而投资需求如果借贷给顶级企业,则形成企业债务;如果借贷给消费者,则形成次贷危机;如果借贷给国家,则形成主权债务危机;如果不借贷而去炒作房产、原油、铁矿石、,则推高生产生活成本,形成滞胀。
    因此,技术创新能够带来盈利只适用于微观个体,对于宏观顶级投资,它必然是亏损的,除非是零投资。
    三、上述避免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必定失效。
    不管是技术变革还是地产泡沫带来的经济繁荣,归根结底都要受到借贷约束,当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将陷入亏损的境地,此时,紧缩并非是消减债务的办法,因为,费雪认为物价通缩将使债务负担变得更重,弗里德曼据此批评大萧条时美联储错误的紧缩货币政策,而伯南克吸取了该教训,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地实施大规模的量化宽松,修复金融系统,拉抬股市,抬升美国的养老金市值,实质性地增加公民收入,而对房地产保持低位运行,结果美国企业的成本降低,而消费需求增加,利润空间形成,结果是美国经济强劲复苏。
    四、服务业是出路吗?
    蔡昉教授认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真正原因是人口红利消失,中国应该及早改变独生子女政策,全面放开二胎,以提高抚养比。
    事实上,中国养老金亏空的根源要回溯到“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即老年人低工资入保,却高工资领保,然而,中国现在的社保缴费比例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高的,两者基本实现了对冲。
    依靠提高抚养比不可持续,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
    更深刻的思考方式似乎为生命周期理论,即考察一位普通劳动者一生的净遗产的正负问题,如果为正,也就是有储蓄剩余,当然也就不会有养老金亏空了,但是,这样势必出现节俭悖论,总体消费不足,经济萧条。如果为负,也就是借贷消费,这样能够使经济繁荣,但必然导致消费债务危机与养老金亏空。
    吴先生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现阶段要转向依靠提高人口素质上来,从工业化转向服务业,问题是一方面抨击中国的工资水平过高,需要向低成本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又要依靠消费拉拉动经济增长,工人没有收入怎么有消费能力?刺激消费也就成为了刺激借贷。
    五、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吴先生认为中国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投资,但这并非本质。由上分析可以得出,宏观投资是亏损的,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4万亿美元,国内银行存款超过了80万亿元人民币,而存款对应于贷款,也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顺差拉动与债务拉动。
    也即中国的快速增长早期源于国际资本的扩散与产业转移,它使资本输出国的产业空心化和失业率高涨,导致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老牌经济体的衰落。
    后期的增长来自中国国内的债务拉动,它使中国的企业、消费者、ZF债务高涨,物价水平高企,资产泡沫膨胀,企业失去了利润空间,只有限产保价和产业国际转移,于是,一带一路出台了,结果同样可以预期:成功转移,则本国空心化与衰落;转移失败,投资打水漂。
    六、前景展望。
    美国在1983——1991年期间,承接滞胀困境,沃尔克主导下的美联储坚定实施紧缩,同时辅之以减税与简政放权,即里根的供给主义,结果经济严重衰退,也没有出现拉弗曲线所预期的税收增加,为了挽救经济,里根ZF暗中扩大ZF支出,发展星球大战,也就是非名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最后是留下了天文的债务。
    有人讲他的紧缩为克林顿的互联网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不要忘记,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也随之到来。
    ZF天文的债务与令人诟病的效率,促使克林顿发起了一场再塑ZF的公共管理运动,期望依靠经济学、管理学的最新进展改造传统行政,以根治ZF失灵,结果ZF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国债上限不断刷出新高。
    中国的简政放权当然会有利于释放微观的经济活力,但技术升级的前景不能报过高的期望,原因有三:科技创新机制的转变非一日之功;职业培训是系统工程、重大发明具有偶然性。另外,即使技术升级成功,其结果也将面临顺差的实现问题,归根结底是债务问题。
    七、新宏观的方案。
    经济增长需要实体利润与货币利润的同步,两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只强调实物利润,则陷于重农主义、自然经济,导致产能过剩、天量库存。
    只强调货币利润,则导致重商主义、虚拟经济、货币空转、传销、庞氏骗局。
    真正的出路在哪?
  在于央行支付高速通行费,国民全天候免费通行;
  在于社保基金购买持有生态林,央行依据其提供的清洁空气支付其利息;
  在于央行购买重大专利遴选社会企业免费实施;
  在于适龄青少年免费的职业培训,央行支付费用。
    在于60岁以上的无条件的基本养老,央行支付费用
  相对于顺差外汇占款模式,它是帕累托改进。
  这就是新宏观主义的储备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6 09:46:1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9 11:50:57
你是大名鼎鼎的张二寅,理论水平蛮高。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解决民生,没有基层的调查是不行的,经济学说到底还是一门滞后于经济调整措施的学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9 12:06:03
tangaibing 发表于 2015-2-9 11:50
你是大名鼎鼎的张二寅,理论水平蛮高。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解决民生,没有基层的调查是不行的,经济学说到底还 ...
不敢当,您过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12 08:17:10
批驳别人振振有词,自己的思想混乱不堪。有破而无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