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炒瓜子小贩要想百花齐放,还欠缺时机。
就像有人爱抽烟一样,我爱嗑瓜子,尤其是在读书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手里不抓着点儿什么东西就会咬指甲。所以我们家瓜子消费量一直很大,到超市去买都是一买一大包。
先是比较爱用安徽的恰恰瓜子,后来朋友推荐一种陕西瓜子,口味也不错,但最近质量下滑,嗑到嘴里有很多霉的坏的,而且比例奇高。前几天有报道,有人做了个测试,把一包某知名品牌瓜子,一颗颗嗑开来数,大约百分之二十是瓜子仁霉坏的。如果有黄曲霉是致癌很强的,销售这种产品,不是害人么?
这几个月,我都买路边摊架个锅现炒的瓜子,没有品牌,但质量可靠,很少有霉坏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济学现象。那些品牌企业,厂房气派,生产设施高档,还有卫生、食品安全部门的监管,为何就管不住瓜子的质量?而且,品牌的价值就是让消费者产生信赖,生产者要对品牌负责,砸了牌子的代价比偷工减料更严重。
我想,首先是瓜子具有行业特色,像牛奶一样,重在源头质量,而比牛奶更难于质量检查。一桶牛奶掺了三聚氰胺,很容易检测出来,而一桶瓜子里,有没有掺入霉坏的瓜子,得一颗颗嗑开来才知道分晓。如果用心研发,也许用超声波或者X光之类的仪器,或者干脆让狗嗅,都能把霉坏的瓜子给闻出来,我想办法总是有的。但问题是,生产瓜子的企业宁可把资源都用在市场营销方面,也没有动力改进产品品质。于是出现一个怪现象,某些品牌企业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年报企业利润却越来越好。
而支着铁锅的小贩,在瓜子采购上更有责任心,产品质量也是可以问责的,顾客先尝后买,不好不要。而恰恰是一些大型企业,负责采购的业务员一般都有回扣可拿,瓜子的质量还比不上进货关系的远近。顾客就算不买这个牌子了,但超市可供选择的空间不大。
那为什么这个行业不能发展出更多的品牌,给消费者更多选择呢?就像法国,一个城市可以有几百种奶酪品牌,各有特色。炒瓜子又不是烟草行业国家专营,完全可以百花齐放,既然小贩们架个锅都能炒出好瓜子,哪怕一家一天就卖几百斤瓜子,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忠实消费人群的地方品牌,放在附近的超市销售,还可通过充分竞争使这个行业提升。
炒瓜子的小贩在发展自己的品牌之前,先得注册一个正式的企业,就要应付工商部门、消防、食品安全包括卫生防疫部门的检查,这些部门都制定了非常难以达到的行业标准,把一家老小、一口锅,靠责任心就能炒好的事业,变成一个需要有检验室,标准库房,标准生产车间,消防设施,杀菌设施,门槛很高的事业,同时还要花成本和这些部门的干部维持良好的关系,否则他们三天两头上门检查,你就吃不消。而中国的商业逻辑是抓大放小,重点扶植大企业,可以带来财政收入,乃至有其他台面下的利益输送,而那些小作坊,当地也无心支持。
所以一般的炒瓜子小贩要想百花齐放,还欠缺时机。企业越大,品牌越响,质量却难以保证的现象,什么时候才能杜绝,也未可知。
(来源:中国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