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明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在业绩不振、条块难以平衡之际,业务剥离或分拆会成为众多企业的被迫选择。2014年下半年,惠普、eBay等跨国企业纷纷宣布了各自的分拆计划。目前,我们尚无法确知这些分拆进程能否顺利进行,最终能否促使企业涅槃重生。作为业务分拆的经典案例之一,惠普早期的一次分拆——安捷伦科技公司(Agilent Technologies),却给我们研究大企业业务调整提供了鲜活案例。
自从1999年从惠普分拆出来之后,安捷伦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内即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14年,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第384名,在电子测量领域堪称“全球电子测量之王”。目前,安捷伦拥有2万多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安捷伦却伴随着较为频繁的业务线调整,分拆与并购屡屡发生。粗略统计,自成立至今的15年内,安捷伦已先后进行逾30次不同程度的业务并购或拆分(参见本文尾部资料:安捷伦业务分合简史)。
2013年,安捷伦并不贪恋“全球电子测量之王”这一称号,继续根据业务线不同特点进行垂直化专业化聚焦。目前,一分为二的两家企业中,一家沿袭“安捷伦”之名,主营化学分析与生命科学、医疗诊断业务,另一家分拆出来的“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则从事电子测量业务。电子测量、生物分析诊断两个领域身处两个迥然不同的市场。前者属于周期性行业,受半导体和PC行业的影响很大;后者市场较为稳定,数十年来均保持稳定增长。
安捷伦是如何成功实施分拆,并获取敏捷的应变能力的?是什么造就了安捷伦持续发展的动力?安捷伦是如何应对业务动荡?带着这些问题,《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了安捷伦科技公司全球总裁兼COO、候任CEO 迈克·麦克马伦(Mike McMullen)。
迈克·麦克马伦于1984年以财务分析师的身份加入惠普公司分析产品集团,可谓惠普“老人”,不仅深谙“惠普之道”,更亲身经历了此后安捷伦的数十次变革。在任职于安捷伦旗下化学分析集团总裁时,他曾领导化学、能源、食品和环境等业务部门,以及CAG和生命科学的售后服务和消耗品业务。如今,作为安捷伦总裁兼COO,迈克·麦克马伦全面负责公司业务,包括CAG和生命科学诊断集团、订单履行部门和新成立的安捷伦CrossLab集团、以及IT、工作场所服务、全球采购和物流部门等全球性支持部门。迈克·麦克马伦还将于2015年3月18日接任邵律文(Bill Sullivan),担任安捷伦CEO。
以下为本次采访对话节选。
HBR中文版:回顾安捷伦15年历史,你们本身就是惠普分拆的产物,独立之后进行了数十次分拆和收购。作为亲身经历者,你如何看待这些变革?
迈克·麦克马伦:与30年前我加入安捷伦公司前身的时候相比,现在的安捷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在核心价值方面的,而是在业务开展的方式上。如果仔细研究我们变革的背后原因就会发现,所有的变革都是被创新产品、挖掘商机所驱动的。一旦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后,只有在客户和投资上更加专注于业务,才能拥有更多领先优势。
基于这种思想,惠普起初专注于电子测量仪器,后来又拓展了电脑业务来控制设备,几年后电脑业务飞速发展,惠普进而拓展了打印机业务和消费市场。而消费业务与科研业务是基于电子测量进行的,因此,惠普才将安捷伦从惠普公司分拆出去。后来,我们看到安捷伦发展生命科学业务的潜力,1999年,生命科学总体业务规模大概为10亿美元。在这之后的10年间,在时任CEO邵律文的带领下,我们将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业务拓展到40亿美元的规模。
HBR中文版:在如此成功的背景下,安捷伦为什么还要进一步将生命科学业务和电子测量业务分拆开来?
迈克·麦克马伦:大家看到的之前所有变革都是基于产品成功的发展战略。我们后来意识到,这40亿美元规模的生命科学业务和40亿美元规模的电子测量业务,它们面向的是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业务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最好是将这两块业务分拆开来,让每个公司都能专注于各自的核心市场,所有的投资和精力都集中在业务上。
以最新的“一分为二”来说,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唯一原因就是想更专注于新兴业务。在过去8到10年间,我们已经大力发展了已知的业务(电子测量),形成了值得信赖、具备相当规模、能够自力更生的业务格局,所以,现在分拆出来,我们就游刃有余,可以更加专注于生命科学业务。我相信,有了40亿美元的业务规模,我们能够在市场上打败其他对手。
HBR中文版:那么,安捷伦进行业务分拆的标准是什么?
迈克·麦克马伦:首先,我们决定拆分的考量与收购的考量差不多——要么对客户有利,要么对股东有利,要么对我们员工有利,这三类群体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在决定拆分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股东。就老安捷伦在资本市场的估值而言,由于安捷伦有两大块业务——电子测量和生命科学,实际上,公司的股票交易被打了折扣,投资者也许是看重电子测量业务,也许是看重生命科学业务,但最后公司的股票交易情况还是取决于市场份额。这两块完全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业务模式,投资者很难同时理解两块业务,并对整个企业做出正确价值评估。因此,我们决定将两块业务划分成各自独立运作的公司,这将为股东创造更多更合理的价值。事实上,我们宣布拆分那天,股票上涨了10%。
拆分的积极面不止于此,除了对股东有利,还对我们的客户有利。我们确信业务会有增长,因为两类市场如此不同,电子测量市场具有周期性特点,投资者的投资动作可以更加灵活;但是生命科学市场却强劲且稳定的增长着。因此,在它们还是公司业务组成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对此做出判断,判断出哪块业务处境艰难,并因此决定如何投入。
HBR中文版:既然要判断出两大业务的处境,你如何在不同业务的运营之间保持平衡?
迈克·麦克马伦:这对管理层领导力而言是个实实在在的挑战,因为你要确保安捷伦整体的成功。如果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从成长业务的盈余部分拿出太多的资金来支持其他业务,就会影响自身的长期竞争力。我们已经证明了,我们可以实现整体成功,但是那会耗费我们太多精力来克服这些困境。
HBR中文版:无论是拆分或者并购,我想安捷伦内部肯定都会有不同意见,你们如何在企业内部让每一名员工都能理解管理层的决策?
迈克·麦克马伦:我必须用安捷伦的核心文化来回答你的问题。安捷伦的企业文化沿袭了“惠普之道”,并且针对自身做出了拓展:追求创新、互相信任和尊重、不可妥协的正直,再加上速度、专注和责任。即使有了文化做基础,我们还需要在沟通上做到透明。因此,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让管理团队和员工进行沟通,解释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这么做会有什么益处。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赞同,但是我们尽可能做到决策的透明和公开。
仍以最新的分拆独立来说,公司员工对拆分的决策是很激动的。我1984年加入惠普时,生命科学业务只占总业绩的2%,现在它已经成长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我想大家一定都很激动,因为我们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是我们自己的业务,公司的一切都与我们个人的“成功”紧密相连。
是德科技的员工也有同感。事实上,这是30年来他们第一次有机会来投资自己的业务。正如我之前所说的,电子测量业务之前为(惠普的)电脑业务提供了资金,然后我们就分拆为安捷伦;后来电子测量业务为生命科学业务提供了资金,我们又再次拆分。现在,完全独立的是德科技能够把资金用在自己身上了。
不过,我们在情感上还是会有一点失落,因为会怀念大家一起工作的时光,这是一点点负面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大家对拆分还是很兴奋的。
HBR中文版:员工们对拆分就没有一点担心吗?
迈克·麦克马伦:当然会有。至少以我在亚洲的经历来说,一个公司随着业务增长反而规模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员工很难接受的。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所在的公司越大他们就越安全,但我认为,在一家成功且专注的公司才更安全。因为很多大公司在发展道路上会迷失,无法提供发展机会,也就无法成长。
我这次到访中国,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行了两场员工茶话会。这是安捷伦公司文化中管理层与员工交流的常有形式。我向他们传递信心,作为一家40亿美元规模基础的公司,我们能够在与任何对手的竞争中获胜。
HBR中文版:在整合过程中,你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迈克·麦克马伦: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对待收购和整合的策略是正确的,是一个长期战略。我们首先会让被收购企业的员工融入安捷伦大家庭,享受与我们相同的福利待遇和薪资系统,将他们的品牌更名为安捷伦。这跟某些企业收购后的举措不同,他们一般只是买下某个品牌,但是对收购企业的员工区别对待,甚至进行裁员来缩减开支,而我们则是将这些员工带入我们的长期投资体系当中。
说到最大的挑战,也许是如何对外解释发生的这一切。当今世界,大家都追求能快速看到收益,最好是一两个季度就能看到收益——收购了一家公司后,成本大幅降低,利润显著提升——但那不是长期持久的成功战略。当我们跟华尔街投资者谈论企业战略时,我们会明确表示,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后,我们将实现利润提升和业绩增长,但这不可能在一两个季度里实现。
现在来回顾历史,我们已经成功推出了很多优秀产品,也因此占据了市场竞争的领先优势并得以增长,但是在头一年里,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很难对外沟通这些战略。当我们审视打造公司的核心价值时,如果很难整合他们的文化,那么就不可能带领他们在业务上实现成功。
HBR中文版:既然如此,怎么样才能将这些收购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