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份《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博连读”培养方案》上,一些之前从未列入硕士生课程的“顶级课程”赫然成为硕博连读学生第一年的课程。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陈启杰昨天告诉记者,“本周三将对这个方案进行最后讨论,不出意外的话,从2004年起,我们将采用全新的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博士怎能三年就毕业
为这场改革添了一把火的是新上任的该校经济学院院长、美籍华裔经济学家田国强。长期的美国教学经历,让田教授对国内博士生的培养方式有些不同看法,“国外知名大学的博士生,在前两年都要重新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方能成为博士候选人。完成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一般需要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只用三年就出产大量博士,怎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学科研人才?”
一名在读博士对此表示认同,“不少准博士们都是轻松度过三年,最后混个学位了事。这便造成了一个‘怪现象’:从高中到本科、硕士、博士,越读越轻松。”
7月出任财大经济学院院长后,田国强力主借鉴欧美,实行硕博连读。这些想法和学校领导一拍即合,经过三个多月的讨论、修改,《方案》已经成型。硕博连读的学制计划为5年,经过硕博分流考试、博士资格考试以及双向选择,从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遴选“硕博连读”的培养对象,并为他们重新规划三年的教学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论文写作,通过答辩后,方能获得博士学位。
顶级课程打破“师徒制”
在这个方案中,培养模式的变化是表面的,“重新规划三年的教学课程体系”才是创新的核心所在。而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将是重中之重。
方案里详细列出了新的教学计划,硕博连读前三年中,《高级微观经济学Ⅰ、Ⅱ、Ⅲ》,《高级宏观经济学Ⅰ、Ⅱ、Ⅲ》,《高级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等顶级课程成为必修课,一以贯之的培养计划使这些课程的开设成为可能。硕士生们对此艳羡不已,“能潜心完成这些课程,离经济学家就更近了。”
“如果早早实行硕博连读,我的博士论文会更精彩。”1998年博士毕业的程霖如今已是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以前硕士和博士采用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培养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研究生培养。短短的两年半读硕士,不少课程只能完成一半,而三年时间完成博士课程和论文写作又有些仓促。打通以后培养效果肯定要好。”
据悉,上海财大已经决定从国外或香港等地聘请著名教授讲授“九大课程”,而该校五大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及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经达成协议,分享这些顶级基础课程,“这将打破原有的‘师徒制’,通过团队培养博士。”会计学院院长陈信元说。
硕博连读:内容更胜形式
除了肯定和憧憬,也有一些不同观点和担忧。这几天,“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对财大这个《方案》的讨论日渐升温,跟帖超过了100条。比如“国外的博士生培养已经相当成熟,我们还在探索阶段,硕博连读学生和普通入学的博士如何平衡”、“实行淘汰的时间、方式等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等,更有学生直言,就业压力会使报考“硕博连读”的学子望而却步。财大有关领导表示,将尽全力化解这些新的问题。
田国强对这项变革信心十足。他对记者说,现有硕博连读学生只能占博士招生计划15%的名额,希望今后这个比例能够提高到50%,并逐步扩大范围,“我们将给有志学术的人提供大舞台,同时也预示着拿这个博士学位的难度增加了,这有利于培养顶尖人才。”财大的态度也非常积极,副校长孙铮点出了这项变革的意义:“研究生教育必须创新,必须强调培养质量和内涵发展。硕博连读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内容、理念、目标的创新,这才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10&ID=48382&replyID=48382
同感:“现在好单位要人首先看本科”,比较完整而系统的教育正在本科阶段,部分高校轻本科教学值得忧虑。
闲人斑竹的话前一段有对的地方,最后一句则很遗憾地是混淆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现在国内培养博士就和培养硕士没有差别,人数上也差不多”
——————这是现在的现实,在很多学校,招博士已经成了拉关系、创收的手段。学生也分为“学博”、“官博”和“商博”————后2种则成了某些学校博士生的主力,不知人大的具体结构如何?有心人可以调查一下。
国家教委对各种教育的定位就不明确, 还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如下的号召————“加强博士生教育的应用性导向”。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中国想创造一种世界上独具一格的博士教育模式吗??!!
问题很清楚,首先是你的培养模式和定位的问题。其次,才是在这个制度下人的能力、素质的问题。
“所以,现在好单位要人首先看本科 ”
——————最要命的是这句话。 我理解这里说的好单位是什么意思,大致是指哪些单位,摩根斯坦利、中金公司、宝洁、四大国有银行。。。。。。这个单子可以列很长。要知道这些单位即便是HAVARD、MIT的经济学博士他们也不会需要几个,这是由单位的性质决定的。 在美国这些性质的单位招聘的大部分是MBA。
在美国,你会发现那些排名15名之后的经济系其毕业的PHD更多的会去政府、商业组织或国际组织(WB等)。而最好的经济系的最好的学生去向只有一个————最好大学的经济系。《 这和国内非常不同,现在国内每个大学都会把其毕业生中当上一定职位的官员、或者企业家、高级白领当作学校的骄傲(这也与上面的“好单位”的思维如出一辙)》。 我们应该很早就知道,中国人对待知识、学术的态度是很功利的,知识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获得过“天然崇高”的神圣地位,“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个获得世俗幸福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讲,世界银行、IMF、FED、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光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会比芝大、MIT教授的光环要闪耀的多。 在美国,当一个TOP经济系的PHD不优先考虑学术职位时,一般主要对他有2种评价:(1)这个人不热爱学术 (2)自认为在智力上低人一等,不能与同行们在学术竞争中胜出。
我想说的话很简单——————符合国际规范的PHD教育不是看你的学生多少去了上面那些“好单位”,而主要是看你培养的人能否做规范的研究,最终能否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如果你的目标定位和国际惯例不符,而始终以“好单位”的思维来主导,那你根本不应该有学术倾向的教育制度,尤其是PHD制度。 不管你现在的目标多么扭曲混乱,可是如果你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话,最终要回到事情的本来面目上来————对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6 21:30:59编辑过]
http://www.china-review.com/execute.asp?path=/content_files/hefan-zxzp-01.htm20010721/hefan-zxzp-01.htm&luntantitle=经济学的风格%20经济系的性格
在美国,约有150所大学有资格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其中约有50所左右拥有世界性的声誉。但真正被称为“一等”(first tier)的,往往是指前10名(TOP 10)。《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杂志每年公布的大学排行榜总是引起广泛的关注。表1列出了该杂志2000年公布的美国各大学经济系博士生项目的前10名。该杂志同时还公布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等五个主要的经济学领域中各大学经济系的前5名。
表1 美国各大学经济系前10名
名次 学 校 1 麻省理工学院 2 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斯坦福大学 芝加哥大学 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7 耶鲁大学 8 西北大学 9 宾夕法尼亚大学 10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资料来源:www.usnews.com/usnews/edu/beyond/bcphd.htm
这些“一等”的经济系的博士毕业生大多会选择留在象牙塔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项调查,大约60%左右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选择进入学术界。尤其是在“一等”的经济系,尽管有的学生会选择进入企业、政府机关或是国际组织,但他们却会感觉到来自教授和同学们的压力,大家会认为你放弃学术研究是因为自己觉得在智力上低人一等,无法在严酷的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斯蒂格利茨在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次演讲中就曾说过,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组织招聘的都是一流大学的三流学生。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偏见,但却是弥漫在经济系里的“主流”观念。学术界的竞争丝毫不弱于华尔街的竞争。表2对麻省理工学院、哈佛、芝加哥、斯坦福和普林斯顿五所大学经济系的教师构成做了简单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一等的经济系里,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一等经济系的博士。毕业于二等或是三等经济系的博士能够在一等大学找到教职的只能是少数的例外。
| 中评网 > 学者社区 > 个人主页 | |||||||||||||||||||||||||||||||||||||||||||||||||||||||||||||||||||||||||||||||||||||||||||||||||||||||||||||||||||||||||||||||||||||||||||||||||||||||||||||||||||||||||||||||
|
闲人斑竹的话前一段有对的地方,最后一句则很遗憾地是混淆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现在国内培养博士就和培养硕士没有差别,人数上也差不多”
——————这是现在的现实,在很多学校,招博士已经成了拉关系、创收的手段。学生也分为“学博”、“官博”和“商博”————后2种则成了某些学校博士生的主力,不知人大的具体结构如何?有心人可以调查一下。
国家教委对各种教育的定位就不明确, 还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如下的号召————“加强博士生教育的应用性导向”。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中国想创造一种世界上独具一格的博士教育模式吗??!!
问题很清楚,首先是你的培养模式和定位的问题。其次,才是在这个制度下人的能力、素质的问题。
“所以,现在好单位要人首先看本科 ”
——————最要命的是这句话。 我理解这里说的好单位是什么意思,大致是指哪些单位,摩根斯坦利、中金公司、宝洁、四大国有银行。。。。。。这个单子可以列很长。要知道这些单位即便是HAVARD、MIT的经济学博士他们也不会需要几个,这是由单位的性质决定的。 在美国这些性质的单位招聘的大部分是MBA。
在美国,你会发现那些排名15名之后的经济系其毕业的PHD更多的会去政府、商业组织或国际组织(WB等)。而最好的经济系的最好的学生去向只有一个————最好大学的经济系。《 这和国内非常不同,现在国内每个大学都会把其毕业生中当上一定职位的官员、或者企业家、高级白领当作学校的骄傲(这也与上面的“好单位”的思维如出一辙)》。 我们应该很早就知道,中国人对待知识、学术的态度是很功利的,知识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获得过“天然崇高”的神圣地位,“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个获得世俗幸福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讲,世界银行、IMF、FED、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光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会比芝大、MIT教授的光环要闪耀的多。 在美国,当一个TOP经济系的PHD不优先考虑学术职位时,一般主要对他有2种评价:(1)这个人不热爱学术 (2)自认为在智力上低人一等,不能与同行们在学术竞争中胜出。
我想说的话很简单——————符合国际规范的PHD教育不是看你的学生多少去了上面那些“好单位”,而主要是看你培养的人能否做规范的研究,最终能否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如果你的目标定位和国际惯例不符,而始终以“好单位”的思维来主导,那你根本不应该有学术倾向的教育制度,尤其是PHD制度。 不管你现在的目标多么扭曲混乱,可是如果你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话,最终要回到事情的本来面目上来————对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midi51 斑竹说的很有道理,首先要界定这个“好单位”的定义,是工资高待遇好就是好单位还是知名度高企业培训积极的就是好单位。
对于工作我想说说我们的近邻日本,尽管大多数人不太喜欢这个国家,但是日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要强于中国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日本的单位和企业有一个严格的阶级制度,年轻人进入集团或公司后就是在最地层工作然后通过努力爬到上面,所以一般日本的上层人物通常很少有50岁以下的。还有日本对于公司的申请者来说是实行 apply for company not your major.新人进入公司后往往干和自己不相关专业的工作,然后每阁几年调换到别的部门。对于一个新部门新环境员工必须发疯的去适应,这一点也造就了日本企业员工的 teamwork 精神和loyalty。日本人不太喜欢跳槽,通常是在一个公司工作到退休为止。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