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shufe.edu.cn/structure/zh/meitibd_con_53912_1.htm
“实职制”赋予实权引进海外院长 “常任轨”成长机制吸引海归博士上海财大成海外人才“聚宝盆”《解放日报》2010年8月15日 头版
记者:徐敏
暑假里,上海财经大学人事处和部分院系的负责人不得闲——明年初,美国经济学年会和金融学年会将在科罗拉多州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界盛会不仅供学者“华山论剑”,也是全球优秀人才应聘、用人单位觅才的“大集市”。为此,财大早早启动赴美招聘的准备工作,发布招聘信息。
梧桐树下凤凰栖。上海财大构建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创建新型人才引进和考核评价机制,近年来吸引了一批海外院长和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生加盟。海外院长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学术造诣高,目前财大12个专业学院中,有5个学院先后聘任7位海外院长。近几年学校还陆续聘任了140多名海归博士,占全校专任教师的六分之一,形成海外人才队伍的规模效应。
“头雁”吸引才俊纷至沓来
海外大牌学者,在国外工作生活了一二十年,要让他们放弃现有的一切回国发展,有诸多现实困难。但他们中有相当一批人看到国内科研教育环境日益优化,很想拓展事业发展的舞台,为国服务。上海财大认为,现阶段“柔性引进”仍是引进海外学科领军人才的主要方式。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终身教授田国强,是财大于2004年引进的首位海外院长。忆起当初校领导的一席话,田国强十分感怀。校领导说,“我们找一个院长来,如果他早起晚归在学校坐班、却无所作为,那有什么用呢?我们想找一个即便不能常年待在这里,也能把工作搞上去的院长。”一番话,说到田国强心坎里。他认准“这是个干事的地方”,欣然领受经济学院院长一职。
学术圈里,“头雁效应”不容小觑。鉴于田国强在经济学院的工作初见成效,海外著名学者黄明、张欣、谭国富、艾春荣、王能、牛铭实等教授关注起上海财大,纷纷加入了这个团队,来到财大担任了相关学院的院长。
引进学术“大腕”的同时,上海财大也批量引进海归博士。招聘时,海外院长们“唱主角”,由他们担任主考官,更能掂量出“真金白银”。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财大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艾春荣,在招聘时收到一份简历,其中有两年的履历是空白,对方解释说是从事博士后工作。为核实真伪,艾春荣亲自打电话给这名应聘者的导师。近两年,财大引进的海归博士已超过新进教师的50%,哈佛、牛津、普林斯顿等名校博士毕业生纷至沓来。
比待遇重要是“制度留人”
人才引进后,如何留住?
海外大牌华裔学者为国服务,并不看重经济待遇的高低,而是关注“我的舞台有多大”。上海财大不给海外院长单设“试验区”,而是让他们“单刀直入”管理现有的学院,融入体制内,可以放手进行教学科研改革。院长们国内外两头跑,一年中“驻守”财大的时间为几个月。即便如此,他们在学院也是任实职,有实权,学校赋予他们人、财、物等方面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建立起一整套体制内非全时实职院长制度,配好学院领导班子,采用会议纪要和现代通讯手段等办法,使得海外院长不在校期间,也确保信息及时准确沟通和工作正常开展。
而对海归博士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国内高校,是否为我创建良好的成长机制”。为此,财大依照北美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位晋升标准,推出“常任教职轨”制度,并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年薪待遇。所谓“常任轨”,是指海归博士进校后,将有6年时间的试用期,也就是6年运行在通向常任教职的“轨道”上;每年学院会对其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进行考核评价;3年中考,第6年进行全面考核,要求其在国际顶尖和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3-4篇论文;如通过考核,就能获得常任教职,成为财大终身教授或副教授。“常任轨”制度给了海归博士教师较长的研究周期,鼓励他们拿出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常任轨”制度适用于“洋芋”,也适用于“土豆”。财大鼓励优秀的本土教师也申请进入“常任轨”,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享受相应待遇。会计学院34岁的本土教师夏立军,最近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凭着这股“底气”,他递交了转入“常任轨”的申请,获得学校批准。当然,海归博士如果不能达到“常任轨”要求,也可以申请“国内轨”的聘任体系。这一开放式的双轨制,减少了由于两个轨道待遇悬殊而产生的矛盾,既能吸引优秀海归人才,也能激励本土教师提升水平。
为揽得精英人才,上海财大于2007年设立高层次人才发展基金,在初始资金1650万元的基础上,逐年递增2123万元,至2011年预计将达到一个亿。
师资提升学校“国际身价”
任实职、有实权的海外院长们,按照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教学标准,对课程设置和内容动起了“手术”,也对改进教风学风积极建言。
初上任时,田国强有些困惑,为何国内高校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生没有“自主找草吃”的习惯,沉醉于大学的自由,沉湎于“休闲”的生活。他认为,这是对学生和老师生命的最大浪费,于是向全校师生发出了 《关于改善上海财经大学学风、教风的建议书》,在校内引起轰动。
田国强运用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比如,针对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考试前猛突击、考完试全忘记”的现象,经济学院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在本科生中实行“全程式多样化”考核方式,增加了课堂测验、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考核内容,给学生戴上“紧箍咒”。又如,学院各专业在学期初就将课程大纲挂到网上,包括课程目标、参考书目、教学内容、课程作业、考核方式等内容,有助于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积极应对。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原先读的是“经济数学”课程;田国强来了后,按照数学专业的要求,设置了更高难度的“线性数学”和“数学分析”课程,学生直呼“难读”,但真正钻研进去后发现,对自己经济分析思维训练大有好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财大金融学院院长王能,选拔优秀本科生成立“金融实验班”。在他看来,“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本科生,应该得到国际一流的训练”。海内外优秀教师执教金融实验班,旨在培养有扎实的数理、经济基础,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拔尖人才。
这边,海外院长搞教学改革 “风生水起”;那边,年轻的海归博士做好教学工作之外,在研究领域也成果迭出。五年来,海归博士教师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就论文发表而言,上海财大的经济学科已与北美50名左右同类院校的水平相当,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