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引进人才既提供宽松环境又严格考核指标上海财大:“海归”六年要“大考”来源:解放日报 2011年11月16日 教科卫·国内新闻版面 记者:彭德倩
本报讯 (记者 彭德倩)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归”人才落户高校,怎样的考核评价既能做到科学管理、又可激发其潜能,成为大学一道难题。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首推“常任轨”制度作出探索——给海归青年人才六年成长期,期间待遇两倍于一般教师,期满进行考核。昨天,这场由8名“海归”参与的大考“成绩单”揭晓,3人因表现优异获“终身教席”,3人缓考,另有2人因“不合格”黯然退去。
在我国高校,海外引进人才待遇普遍优于原有教师,如何使其更好地助力学校科研、教学发展,相关考核的尺度把握亟待探索。上海财大推“常任轨”管理模式,意在寻找宽松成长环境与严格考核指标之间的平衡。
何为“终身教席”?学校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教师,在国家法定的退休日之前,校方保障其在岗收入待遇,并提供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然而,要获得如此“美差”并不容易。财大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扳起指头细数:在这六年期间,须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专业期刊中发表至少一篇论文;排名前三十的期刊上发表至少两篇论文;排名前五十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获得3—5封专业内知名学者的鉴定推荐信;学院内教授委员会推荐信;教学评价处于全校教师平均分以上……所有这些都是必要条件。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常任轨”教师的压力:为激励学校其他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校方规定他们也可申请转入“常任轨”,但遗憾的是,6年间仅有一人提出申请。有的老师科研水平完全够格,却直呼“压力太大”不愿加入。
“虽然压力大,但因为机制透明有奔头,所以压力也是动力”,此次获得“终身教席”的会计学院教师靳庆鲁深有体会。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他,来财大的前三年,一篇论文都没发,这在不少高校肯定得“走人”,可学校依然加以鼓励。校长、院长没有“给脸色”,他自己倒憋着一股劲,被子铺盖都搬进了办公室。第四年开始,他厚积薄发,越来越多高质量论文得以发表,第六年在会计学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此次同样通过考核的陈庆池和周亚虹,前者成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后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还连续两年当选财大教书育人十佳标兵。
六年一“大考”,并非摆摆样子。财大人事处处长朱鸣雄透露,两位“不合格”教师,1人虽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五六篇文章,但无一是“顶尖”;1人教学虽然好,但经评估认为科研潜力不足,学校经慎重考虑,还是终止了其“常任轨”聘用合同。另有三位教师,因其研究已经进入“结果期”,校方给予延聘缓考。
据了解,2006年至今,上海财经大学共引进120名海归青年人才加入“常任轨”,成为学校加强科研教学实力、提升国际学术声誉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学校在世界一流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发表量居全国首位。如今,这一管理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也成了海外高校争挖的目标,日前就有一位年轻教师告别财大,赴英国排名前十的一家商学院任教。对此,副校长周仲飞头疼之余也挺高兴:“这说明我们选拔、培养出来的人得到了更多认可。消息传出去,相信会吸引更多才俊加盟。”
|
 | 发布时间:11-17 09:47 来源:新闻中心 |
|
 | 今年,我校首批引进的8位“常任轨”教师6年试用期已满,日前经终期考核,学校决定授予3位“常任轨”教师常任教职,给予2位教师不超过2年的延聘期,对1位教师缓期半年考核,终止2位教师的“常任轨”合同。另外,有1位未满6年试用期,但由于表现突出的教师也被提前授予“常任轨”教师常任教职。我校从2005年开始批量引进海归博士,借鉴北美著名大学师资管理模式,首推“常任轨”教师管理制度。学校规定:海归博士进入“常任轨”,一般都有不超过6年试用期,试用期满,学校对其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进行全面考核,最后的考核结果将决定其能否获得常任教职。这次获得常任教职的4位教师经过了院评审分委员会、校外同行专家、学院晋升与常任教职委员会等有关环节专家评议,院长评荐,校长办公会议审议,是我校实施“常任轨”教师管理制度以来的第一批成果。他们以丰硕的高质量学术成果,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学术声誉。如经济学院的孙宁教授在经济学国际顶尖期刊Econometrica上发表论文2篇,在其他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篇,于200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院的陈庆池教授有2篇论文分别在经济学国际顶尖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上发表,另有3篇在其他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于2009年入选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经济学院的周亚虹副教授在经济学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Econometrics上发表论文2篇,在其他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篇,于2009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会计学院的靳庆鲁副教授在会计学国际顶尖期刊Accounting Review上发表论文2篇,另有多篇在其他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在11月15日下午举行的媒体通气会上,副校长周仲飞、校人事处处长、有关学院领导及本次获常任教职的部分教师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副校长周仲飞介绍说,我校“常任轨”教师管理制度一开始就根据本校实际并与国际接轨,设计得比较严格、规范。6年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创新和发展完善,我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考评办法,“常任轨”教师管理的制度体系基本成型。他指出,“常任轨”教师管理制度的推行对学校整个人事制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也带来了冲击。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常任轨”教师管理制度,为广大教师取得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不断探索开放竞争环境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