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上海解放日报工作。这是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其前身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这种特殊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解放日报的首要“任务”是作为“党的喉舌”,担当起宣传政策、引导舆论的重任。同时,作为一家以企业方式运营、自负盈亏的媒体,它的任务陈述还应该包括: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媒体之一,以成年人为主要目标读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以权威真实为首要宗旨,在公众中树立可信、公正的媒体形象等内容。 
  任何切实可行的计划,都应该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对解放日报战略管理中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政府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作为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有许多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政策性的支持,可以使其在实施某些战略时,极大地降低风险和成本。为了实现其目标,解放日报近年来最重要的一项战略决策,就是兼并新闻报、消费报、上海计算机报等一系列中小规模的报纸,组建了解放报业集团。这种同向一体化的战略,使其迅速扩大了经营规模,巩固了上海新闻界的领导地位。
  上海是中国新闻媒体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之一,解放日报同样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另一家日报——文汇报——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新民晚报。这种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的质量上,而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变化。报纸价格低廉,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大多数的读者对报纸价格的变化是不敏感的,单纯地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希望依靠低价打开销路是不明智的。解放日报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差异化战略。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是指形成一些在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战略利用了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从而使企业可以避开竞争。媒体新闻报道的差异化,包括提供的新闻内容的不同和报道方式的不同。解放日报的一个重大行动是将兼并进来的新闻报一分为三,分别在清晨,中午和下午出版新闻晨报、新闻午报和新闻晚报。当初决定采取这种战略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都已越来越多采用滚动播报新闻的方式,而在传统的印刷媒体中还没有这种先例。一张滚动出版的报纸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同时造成轰动效应,提高报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事实证明,这个战略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地方。
  这个战略的最大问题在于,错误地高估了读者对新闻的需求程度和自身及时提供新闻更新的能力。滚动播报这种方式只有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才体现出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优势,而在平时,普通读者对新闻的需求是有限的,他通常只要阅读一种报纸就可以满足了解时事的需求,对一个新闻事件他通常没有兴趣自始至终地跟踪关心,同时绝大多数的新闻事件也不会延续很长时间。这就意味着一个读者是不可能同时订阅晨报、午报和晚报的。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采编人员数量和能力的限制,一张报纸也不可能长期保持每天都对新闻提供三次的更新报道。这就造成三张报纸的内容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或者造成版面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充斥,影响了质量。在这个战略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解放日报的决策层很快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果断地裁撤了新闻午报(将其转给广电局,主要刊登节目预告),同时在新闻晨报和新闻晚报的促销策略上,也不再以新闻滚动为诉求的要点。这无疑是正确的。
  这个战略的成功之处在于新闻晨报的推出。在传统的上海媒体行业中,只有日报和晚报两种每天出版的报纸。新推出的这种晨报,每天的出版时间比普通日报更早,清晨就可以在街头或者地铁站里买到。在媒体行业中,这可以说是一种新产品,体现的是一种产品开发的战略。新闻晨报的推出迅速取得了成功,因为有很多人喜欢在吃早餐或在去单位的路上看看报纸,以往的日报出版时间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只有在到单位后才能知道前一天发生了什么事,现在他们有很好的消磨上班路上时间的办法了。而且解放日报的原有订户大都是单位,个人购买的晨报不会影响到原先解放日报订户的数量。现在,新闻晨报的发行量已经接近50万份,而且仍在上升之中。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净资产高达8亿元,但财力雄厚并不意味着经营一定会是成功的,或者意味着应该在任何经营领域都采取进攻或加强的战略。事实上,解放日报在一些经营领域适时地采取了收缩、剥离和清算的战略,并被证明是正确的。解放日报以往的“三产”经营领域很多,小到小卖部,大到出租汽车公司、无线寻呼台等。这些产业都存在着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经营状况不佳的现象。以解放寻呼台为例,无线寻呼曾经是一个热门行业,上海大大小小的寻呼台很多。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移动电话的普及,寻呼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解放寻呼台原本用户数量就不多,其中一部分还是本集团的职工,而他们是免费享用寻呼服务的。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终于决定将解放寻呼台的设备、用户转让给上海一家著名的寻呼台,从此无须再负担设备维护、人员雇佣等费用,而解放日报的职工仍能享受和原来一样的寻呼服务。这是解放集团实行资产剥离战略的一个成功例子。
  解放日报在其战略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我认为,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是:
  一、没有采取消费者导向的战略。消费者导向就是把消费者的满意放在第一位。只有顾客想要你的产品并愿意买时你才有可能去销售,才有必要去生产。自我服务偏见是导致忽视这一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自我服务偏见是一种总认为自己的东西比它实际上要好的错误看法。如果认为自己的产品比消费者认可的价值高出许多时,就会有麻烦了。因为管理者仍在固执地往他们认为有市场销路的商品上投资,却不及时了解顾客心理的最新变化。这样,他们的产品迟早会卖不出去的。这种“自大”的心理在解放日报的领导身上很明显。如前面所述,解放日报在国内新闻界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深受中央和上海领导的重视,其发行也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生存的危机感非常缺乏。这使领导很容易相信,自己的报纸“深受欢迎”,虽然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二、缺乏有效的战略评价机制。-弗雷德`戴维在《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战略评价对企业利害攸关,及时的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充分与及时的反馈是有效战略评价的基石”。从实际情况来看,解放日报对其实施的战略缺乏及时的评价,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我认为,对某一项战略的反馈应该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内部而言,是指某一项决策是否得到广泛的支持,员工有什么好的改进建议,在实施中遇到什么困难等。在外部而言,则是指消费者对这种战略是否认同,在实际的经营中效果如何,满意和不满意的原因何在。对这些问题,决策者都应该有及时的了解,要及时得到反馈,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三、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重大缺陷。在一个企业的可控因素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个企业体现自身优势和劣势的重要原因。从解放日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员工的整体业务能力、培训考核机制、薪酬福利制度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解放日报对员工的技能培训非常不重视,事实上,我进入报社担任记者和编辑的工作9年来,从来没有受到过一次和业务有关的培训。解放日报每年都对员工进行考评,但采用的是自我评价的方式,缺乏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形式上也多是走过场。而且每年仅在年终时进行,平时工作中的绩效评价不充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领导与下属缺乏沟通,企业文化建设薄弱,员工对企业精神不明确,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导致解放日报在战略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是任务陈述出现问题。任务陈述需要回答顾客是谁的问题?对一张报纸来说,它也应该首先弄清楚:究竟是要办给什么样的人看。我觉得解放日报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分看重领导的态度,导致事实上办成了一张专门给领导看的报纸。只有真正认识到,在满足领导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读者的要求,决心把报纸办成一张给普通读者看的报纸,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读者究竟想看什么样的报纸。根据赫茨伯格的动机理论,一个企业应该尽最大努力防止影响购买者的各种不满意因素;仔细识别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各种主要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所以,解放日报应该对读者的需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他们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是及时、充分还是全面、真实?他们喜欢怎么样的版面风格,活泼还是庄重?他们最想看的是什么新闻,经济、政治还是文艺、体育?他们最不喜欢的是什么?社论,领导讲话还是花边新闻?只有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尽量避免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一张报纸才能受欢迎。要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需要进行广泛、经常的市场调查,让调查的结果而不是领导的主观臆断成为战略制定的基础。我认为,解放日报战略管理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加强市场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进行分析。
  解放日报另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越来越多的组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M)作为建立竞争优势的途径。持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可以使组织的竞争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注6)。对战略的评价应该是经常进行的,并及时地根据评价的结果调整战略。对解放日报来说,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意味着需要经常根据读者口味的变化,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的变化,及时调整版面的配置和风格。事实上,解放日报也尝试进行版面的调整,包括栏目设置、不同种类新闻的比例等,但这种调整往往两年才进行一次,或者是应上级领导的要求而进行,其对市场即读者的要求,反应是迟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