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早在1948年就分清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宋健)
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执行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这两方面工作的关系,正确制定这两个领域的方针政策,是过去20年科学界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开拓了一个新时代。1982年中央提出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1985年中央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88年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中央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技术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了科技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报刊发表了很多文章,论述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和联系。为了不挑起这方面的争论,我们一直把科学技术合成一个词,叫“科技”,科技体制、科技工作、科技兴省、科技兴华等等,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最近我才看到,钱学森早在1948年在《技术与技术科学》(Engineeringand Engineering Science)一文中就清楚地、辩证地阐明了两者的关系。在该文中,他说:“人们也许会说,在工业时代的开创时期,技术和科学研究就与工业发展有关,那么为什么今天把研究工作说得如此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出于国内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现代工业必须以越来越高的速度发展。做到如此高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大大强化研究工作,把基础科学的发现几乎马上用上去。也许,没有什么比把战时雷达和核能的发展作为例子更为突出的了。雷达技术和核能的成功开发为盟方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公认的事实。短短数年,紧张的研究工作把基础物理学的发现,通过实用的工程,变成了战争武器的成功应用。这样,纯科学上的事实与工业应用间的距离现在很短了。换句话说,长头发纯科学家和短头发工程师的差别其实很小,为了使工业得到有成效的发展,他们间的密切合作是不可少的”。
“纯科学家与从事实用工作的工程师间密切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工程研究家或工程科学家。他们成为纯粹科学和工程之间的桥梁。他们是将基础科学知识应用于工程问题的那些人……“(《钱学森手稿》(1938-1955)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P412-425)
50年前,钱学森就提出技术和科学研究“都是国家富强的关键”。科学研究应为工程技术提供新原理、新概念、新目标、新途径、新方法、新技术等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基础技术,促进和带动新产业和高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并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能深刻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因为工程师们面临的是多因素、复杂的实际问题,科学家必须善于从这些实际问题中找到主要矛盾,创立有充分自然科学依据的,能被工程师用于设计的、有预测能力的定量理论。在科学研究中,技术科学家的目标是建立近似的实用理论,当发现自然科学的已有成果不够用时,也需要吸收和运用工程中经验性的规律和判断。所以技术科学在这一点上不同于基础科学。另一方面,技术科学又不同于工程技术,因为它的中心目的是研究和解决某类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主要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他还认为,数学和计算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技术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钱学森在50年前的这一论断,把科学研究细分为基础科学研究,如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和技术科学研究,如力学、电子学等两个方面,并阐明了它们与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他的这一分析对当前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础研究和技术科学研究向工程技术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使工程技术迅速进步,从而使后者充分发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动机作用,成为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反过来,工程技术的实践又向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现象和新的需求,开扩研究的视野,为形成新命题提供营养,对理论进行检验以至修正。
——《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序1 向钱学森院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