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59 0
2015-02-13

作者:风笑天

出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是一种使所有独生子女在生育方面都受益的政策,同时它还承担着开始调整我国人口的生育率、改变我国人口总体结构的任务。提前开展对新生育政策社会后果的研究,可以为实践中避免和减少政策带来的副作用提供理论的和经验的支持。除了人口学方面的内容外,政策调整对城乡家庭和年轻夫妇生命历程的冲击、可能形成的“人口同期群”的影响、以及为走向“全面二孩”提供政策准备等都是值得提前关注的内容。

  2014年开始,全国各省市陆续启动实施“单独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是30多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首次重大调整。它不仅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等等带来积极的改变,同时也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形成一些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在这一生育政策调整刚刚开始的时候,认清政策调整的实质,提前探讨其所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

  政策调整的实质与意义在这次生育政策调整之前,现有生育政策中已包含着“双独二孩”的内容。所谓“双独二孩”的政策,指的是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国家之所以在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之初,就同时制定出“双独二孩”的生育政策,除了人口学意义上的考虑外,或许最重要的考虑就是对那些执行了“一孩政策”的夫妇作出给予某种生育后果“补偿”的承诺(即对其下一代结婚后放宽生育的限制)。尽管这种考虑体现了充分的人文关怀,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双独”身份的特定要求和现实中青年婚配状况的限制,因而真正能从“双独二孩”这一生育政策中得到“补偿”的,始终只是执行“一孩政策”的全部独生子女父母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双独二孩”生育政策实际上对独生子女父母并不是全面覆盖的,因此这种“兑现”的承诺也是不完善的。

  而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则与“双独二孩”政策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国家在继续实行原有“一孩政策”的同时,对执行这一生育政策的夫妇在下一代生育问题上所做出的一种新的政策调整。这种调整的意义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在从这一政策调整开始,全部的独生子女父母的下一代在生育方面无一例外地都可以得到生育(二孩)政策的补偿。因此也可以说,“单独二孩”生育政策,是一种对全体独生子女父母普遍覆盖、使他们的子女在生育方面全部受益的政策。这或许是“单独二孩”政策对广大独生子女父母及其子女来说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意义。

  除了对全体独生子女父母的补偿意义以外,“单独二孩”政策还承担着开始调整我国人口的生育率、生育水平、以及调整我国人口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重任。在更长远的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是我国三十多年来逐步形成的“独生子女时代”开始向“后独生子女时代”(或“非独生子女时代”)转变的转折点。而这也许是“单独二孩”政策更为深远的意义所在。

  二、开展生育政策调整社会影响研究的意义

  一个国家所实行的人口生育政策及其变化,对整个国家的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直接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国30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促进我国生育率水平下降、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1]1979年开始普遍实施的以“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显著地降低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效地控制了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同时也明显地改变了社会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社会中的家庭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政策的实施,还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育观念、生育文化甚至生活方式。而所有这些都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口基础和文化基础。

  当然,国内外学术界在高度评价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创造的这一奇迹的同时,也高度关注这一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关注减少这些负面效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生育政策的调整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方面是对30多年来实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各种人口后果、各种社会后果、特别是由人口结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既涉及到人口出生率的变化、人口总规模的增加、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等纯粹人口学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独生子女心理与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独生子女婚姻与生育意愿、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方式与养老保障等社会学的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较长时期的、严格的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形成了诸如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家庭养老压力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等一系列人口问题与社会问题上。

  另一个方面则是针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针对人口结构的变化,围绕着现行政策要不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等问题所进行的探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出于对我国人口未来发展的担忧,近十余年学术界一直就生育政策调整展开讨论”[14],“现行生育政策是否应该调整、何时调整以及如何调整,正日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15];通过对现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现有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现有生育政策条件下人口发展的趋势等进行讨论,国内学术界主要形成了“完全放开生育二孩”、“有条件放开生育二孩”、“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总体稳定”和“继续实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等各种不同的主张。但大部分学者都在“生育政策应该及时进行调整”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只是在如何进行调整方面尚存在一定差别。[16][17][18][19][15][20][21][22]正是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的背景下,中央做出了从2014年开始实施“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决定。这既是对30多年前政府制定现有生育政策时所作承诺的一种回应,更是对这一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

  但总的研究状况表明,目前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研究仍主要局限在人口学界、也主要是由人口学者在进行的。其关注点也基本上都只停留在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本身,相对忽视了与“人口”要素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现有的少数与生育政策调整相关的研究,在研究的主题和视角上也基本都是围绕着有关放开“单独二孩”后出生率的反弹、每年新增加出生人口的规模、总人口长期发展的趋势等纯粹人口学的问题,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与政策调整问题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社会中的经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呈现出关注生育政策人口学后果的多,关注生育政策社会后果的少;关注原有生育政策社会影响的多,关注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社会影响的少的状况。特别是关注“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的研究则更是尚未见到。

  我们知道,人口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生育政策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决定了它会对社会的构成、运转及其发展带来影响。“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意味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已经开始,它所带来的后果绝不仅仅只是社会中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而是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紧密相关。特别是由于人口生育政策所具有的“后滞效应”,更是提醒我们要关注各种与政策相关的潜在社会问题。因此,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开始调整、新的生育政策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提前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新生育政策的社会后果的研究,可以为实践中避免和减少政策带来的副作用提供理论的和经验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分析预测生育政策调整对社会结构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及时防范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来看,生育政策的调整无疑会成为我国人口控制和规划这场社会实验中一种很好的“实验刺激”,成为一种探讨生育政策与人口发展及社会发展之间因果关系的很好的“自变量”。利用这一“自变量”,我们可以对相关的人口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特别是对有关人口因素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和命题进行经验的探讨,可以为证实或证伪各种理论命题提供新的经验事实和科学证据。从这方面看,设计和开展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社会各方面可能影响的研究无疑又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