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01][em01]
结论:这个帖子会热。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光看人口总量,而不看密度是不行的。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
用13亿人除以960万平方公里的算法有待商榷,960万包括大面积的戈壁高原等鸟不拉屎的地儿,中国适于人居住的中东部平原地区只不过100多万平方公里而已。。。。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光看人口总量,而不看密度是不行的。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
用13亿人除以960万平方公里的算法有待商榷,960万包括大面积的戈壁高原等鸟不拉屎的地儿,中国适于人居住的中东部平原地区只不过100多万平方公里而已。。。。
就是除去戈壁高原等鸟不拉屎的地儿,人口密度也不比上日本,韩国。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光看人口总量,而不看密度是不行的。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
用13亿人除以960万平方公里的算法有待商榷,960万包括大面积的戈壁高原等鸟不拉屎的地儿,中国适于人居住的中东部平原地区只不过100多万平方公里而已。。。。
就是除去戈壁高原等鸟不拉屎的地儿,人口密度也不比上日本,韩国。
不知各位有没有比较确凿的统计结果?
至少,这种结论及其检验,与所考察的时间范围及资源的种类有关。
(如果某一结论针对“所有资源价格”,即使先验地看,也几乎可以判定这种结论是否可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 8:27:23编辑过]
经济发达地区的出生率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出生率高。
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低,不发达国家的出生率高。
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不一定会有很高的生育率,而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往往生育率很高。
这有相当的普遍性。即使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中国,这个规律也有一定的体现。
至少,这种结论及其检验,与所考察的时间范围及资源的种类有关。
(如果某一结论针对“所有资源价格”,即使先验地看,也几乎可以判定这种结论是否可靠)
关 于 地 球 的 打 赌
摘自翟振武:《人口论》
1980年,一位生态学家和一位经济学家就5种金属的未来价格打赌,以1000美元下注。事实上,这次打赌的意义远较金钱来得深远——是两种关于地球的极限负荷,以及人类命运的观点的大较量。一种人看到工业废水大量渗入地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种人看到仓库里由于连年丰产而堆满了粮食;一种人痛心疾首于热带雨林的惨遭毁灭,另一种人拍手称庆于人类平均寿命的一再延长。
现在,这两个科学家各自领导着一个学派,人们称之为灾难派和繁荣派,经常就世界究竟是趋于灭亡还是走向昌盛辩论不休。
那位生态学家是58岁的保尔·额尔利奇。自他1968年发表《人口炸弹》一书后蜚声世界,该书已售出200万本之多,除了在斯坦福大学执教和研究蝴蝶外,他还四处讲学,并频频在《今日》节目曝光。他是悲观主义者。
《人口炸弹》以这样的文字开始:“养活全人类的战斗已告结束。20世纪的70年代,全世界将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而死。”额尔利奇还写道:“任何人或事都无法遏止世界上死亡率的急剧上升。”1974年,他预测1985以前,人类将进入资源匮乏时代,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将濒临枯竭。
59岁的经济学家米利安·西蒙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的教授,他的经济学观点在过去10年中,曾帮助华盛顿方面制订和修改经济政策,但他从未取得过额尔利奇所取得的学术上的成功和名扬四海的知名度。他是乐观主义者。
西蒙认为人口增长并非坏事,而是一种实惠,它最终会导致更干净的环境和更健康的人类。明天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将有更多的人奉献出更多的创意。人类将无限制地进步,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自西蒙于1980年在《科学》杂志提出他对于未来世界的乐观看法后,他收到了许多愤怒的人们寄来的信。一位额尔利奇的追随者算了一笔简单的帐:地球上的资源必须在越来越多的人中间分配,而全世界的人口在以每年7500万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它所能提供的食物、淡水和矿产的量。随着资源日趋枯竭,“日用品变得昂贵”将是不可避免的。
西蒙对此攻讦的反应是下了一份战表:任选几种自然资源——粮食、石油、煤、木材或金属,任选未来的某一时间,如果资源随着人口增长而日趋减少,那么价格必将上升。西蒙提出:他打赌这些物资的价格会稳幅下降。
额尔利奇接受了西蒙的挑战。他于1980年以1000美元为赌金,以5种金属——铬、铜、镍、锡和钨的价格打赌。如果10年后这些金属的综合价,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计算出来的超过1000美元,则超出部分由西蒙付给他;如果价格跌落,则由他赔付差额部分。西蒙和额尔利奇签了一份协议,并且,尽管两人从未谋面,在整个80年代,他们一直互相抨击。
额尔利奇关于世界人口的估计是正确的,现在全世界53亿人,较之他发表《人口炸弹》一文的1968年,增加了18亿。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却更健康更富裕了。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口期望寿命提高,在第三世界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确实,在一些国家一直发生着由战乱、自然灾害或糟糕的农业政策导致的饥荒,可是总体的粮食产量的增长却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专家们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现有的平均人口营养程度比1968年的确得到了提高。
额尔利奇的观点很清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物资在耗尽。环保主义者的一条宣传标语表明了这一点:“我们不是自祖先处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后代那里借用了地球。”它仅有一个简单问题:“在人口已爆炸的年代,为什么资源还没有耗尽。”
60年代末,当西蒙听到人口爆炸的悲观预测时,他开始著文倡导计划生育。可后来,他又发现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总的说来,那些人口迅速增长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受害更深,许多甚至还更好。
他偶尔得知,自1870年以来,自然资源的价格事实上是下降了。今天人们一个小时的劳动较之上个世纪人们同样时间的劳动可换回更多的煤,正像可以买回更多的金属和粮食一样。资源并没有随着人口增长而渐趋昂贵。
西蒙和他的朋友们追溯了1万年来的人类历史,得出结论:当物质变得稀少时,人就以新的发现来应变,他们就会用新资源去替代老的或尽可能保护它。
3000年前希腊由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起因于制青铜用的锡的短缺,希腊人因此而发现了铁。同样,16世纪英国木材的贫乏导致了煤的时代的到来。1850年左右鲸油的短少促成了1859年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开采。
在1981年出版的《终极的资源》一书中,西蒙阐述了他的观点:人类的聪明才智将会无限地拓展地球的负荷能力。这一观点标志着西蒙和额尔利奇的关键分岐所在:这个世界是一个拥挤的生态系统,还是一个灵活的市场环境?
西蒙也同意,即使是市场,也需要一些规范。但美国的空气和水源几十年来越来越洁净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部分应归功于富裕繁荣(越富的国家越能拿出钱来保护环境)和技术进步(汽车的污染比煤烟以及本世纪初马的排泄物要小得多)。
西蒙坚称环境污染被夸大了。“一旦某个预言的灾难没有降临,灾难派们就又耸人听闻地预报另一次灾难。”他抱怨道,“担心新出现的问题并不错,但为什么他们对于总的说来,事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视而不见?他们否认人类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西蒙的锋利言辞直指额尔利奇的“世界上已有太多人”的观点。西蒙承认不断增加的人口带来了短期的许多问题,但他认为,当孩子们都成长而成为富有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的成人时,社会就将受益无穷。他攻击额尔利奇建议政府采用高压手段限制人口出生和削减给予不控制人口增长的国家以粮食援助。
在学术界,西蒙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中似乎正趋于得到支持。尽管许多科学家不赞成他的全然乐观——过去的趋势并没有什么保证今后会继续保持——但大家也开始不敢苟同额尔利奇的人口增长就是最大的罪恶的偏颇说法。
这场赌博的结果于1990年秋揭晓。额尔利奇只将一纸有关金属价格的计算结果,连同一张576.07美元的支票寄给了西蒙。由额尔利奇的小组选出的5种金属的综合价,剔除自1980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结果下降了。
价格的跌落,如同过去的年代中下降的原因一样,部分是由于技术进步。探矿者们发现了新的矿藏,计算机及其他先进的机器和新的化学处理方法,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提取和精炼矿石。
对于许多的用途而言,金属已让位于那些更便宜的材料,尤其是塑料。卫星和光纤通讯取代了铜线,新型陶瓷在切割工具中充做了钨的代用品。
这一切是否就成定论了呢?“绝对不是,”额尔利奇说,“看看这些新问题吧:臭氧洞、酸雨、全球温度上升。我毫不怀疑,下一个世纪如果我们还听凭生态系统这样遭受破坏,人类就会大毁灭。”
西蒙听了他对手的议论毫不惊奇。“现在额尔利奇又在谈论什么人类毁灭了,”他说,“这听上去比用钱打赌更滑稽。我将再与他赌一次。”
举这个例子,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一般地说,各种资源常见的关系无非是替代或互补关系。
人类所主要使用的资源的种类也随着时代而变化(换句话说,替代资源也不断出现)。
只盯住几种资源(特别是被替代性也较强的资源,可再生与否与可替代与否并没有特别关系,哪怕是“任意”选取的),做不做预测,又有多大意义呢?
10年、100年、1000年内的结论,必然一致吗?
本来不想说楼主,因为我也支持逐步放松计划生育,解决未来的劳动力和其他社会问题。
但是,我想提醒各位,不要动不动就把用“常识”分析问题,当作了“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9:35:52编辑过]
我早就这样认为,真不知道中国这些年取得的成绩除了人口红利的原因还能有什么。计划生育更多的应该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国家太大,人口太多,很难管理。而且独生子女的家庭对个人更能起到一个羁绊作用。有什么事情都是忍着,家里就一个孩子,上马路抗议被镇压的话一个家就完了。
另外,独生子女政策还极大地提高了新一代女性的地位。
我们假设,A家庭上流阶层,比较富裕,独生一女。B家庭工薪阶层,独生一子。那么在他们儿女成长历程是完全不同的。A女很有可能未来的发展要比B男好的多,就是说从这两个个体上,女性战胜了男性。在现实中国社会中,领导的千金一毕业就有好工作也不是新鲜事。
如果AB两家都生育不止一个子女,竞争就更多的存在于A子与B子之间,谁胜谁负都是男人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权利寻租普遍的不完全法制国度里,原本权利寻租的受益人从领导之子变为了领导之子女,粗略的说,寻租受益人增加了一倍。
所以说,该政策更多的还是政治考虑。
我早就这样认为,真不知道中国这些年取得的成绩除了人口红利的原因还能有什么。
计划生育更多的应该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国家太大,人口太多,很难管理。而且独生子女的家庭对个人更能起到一个羁绊作用。有什么事情都是忍着,家里就一个孩子,上马路抗议被镇压的话一个家就完了。
.....................................
照您的意思,要是多几个孩子,就可以“揭竿而起”了?
计划生育是让中国人口减少到政权好控制的地步?
那还真应了政治课本上的那句话了:
.............,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9:47:28编辑过]
我早就这样认为,真不知道中国这些年取得的成绩除了人口红利的原因还能有什么。
计划生育更多的应该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国家太大,人口太多,很难管理。而且独生子女的家庭对个人更能起到一个羁绊作用。有什么事情都是忍着,家里就一个孩子,上马路抗议被镇压的话一个家就完了。
.....................................
照您的意思,要是多几个孩子,就可以“揭竿而起”了?
计划生育是让中国人口减少到政权好控制的地步?
那还真应了政治课本上的那句话了:
.............,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em01][em01]我早就这样认为,真不知道中国这些年取得的成绩除了人口红利的原因还能有什么。
计划生育更多的应该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国家太大,人口太多,很难管理。而且独生子女的家庭对个人更能起到一个羁绊作用。有什么事情都是忍着,家里就一个孩子,上马路抗议被镇压的话一个家就完了。
.....................................
照您的意思,要是多几个孩子,就可以“揭竿而起”了?
计划生育是让中国人口减少到政权好控制的地步?
那还真应了政治课本上的那句话了:
.............,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em01][em01]这么说似乎缺乏经验根据——首先的问题是,若想做经验研究,如何定义或计算“人口红利”?所定义的“人口红利”,可不可以同样由另一个变量(概念)来代替?
您既然这么喜欢“逻辑”,那这句话的逻辑又在哪儿呢?
“搞株连——可以——对造反有抑制作用,但不搞株连——也不是说——就不造反了。”
你是想说这个意思吧,呵呵:“不搞株连可能对造反有鼓励作用,但搞株连也不是说就不造反了。”
顺带一提,如果多生孩子,株连的作用,似乎应该更大些。
[em01][em01]另外,独生子女政策还极大地提高了新一代女性的地位。
我们假设,A家庭上流阶层,比较富裕,独生一女。B家庭工薪阶层,独生一子。那么在他们儿女成长历程是完全不同的。A女很有可能未来的发展要比B男好的多,就是说从这两个个体上,女性战胜了男性。在现实中国社会中,领导的千金一毕业就有好工作也不是新鲜事。
如果AB两家都生育不止一个子女,竞争就更多的存在于A子与B子之间,谁胜谁负都是男人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权利寻租普遍的不完全法制国度里,原本权利寻租的受益人从领导之子变为了领导之子女,粗略的说,寻租受益人增加了一倍。
所以说,该政策更多的还是政治考虑。
再来看看您引以为豪的“逻辑”:
1、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之一在于独生子女政策,您当然不会认为女性地位提高不应该吧?
这句话怎能成了支持您的反对独生子女政策的论据呢?
2、您用领导家的女孩会胜过平民家的男孩,来证明计划生育对寻租的促进作用?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平民的男孩就会胜过领导的千金?
3、什么叫:
“如果AB两家都生育不止一个子女,竞争就更多的存在于A子与B子之间,谁胜谁负都是男人的事情。”
4、最可笑的是这句:
“原本权利寻租的受益人从领导之子变为了领导之子女,粗略的说,寻租受益人增加了一倍。”
可是大家每人一个小孩咯,怎么会增加一倍呢?
[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0:42:11编辑过]
不要以为,只要提出“是背后的制度造成的”,就以为找到了治病的良方——事实上,提出这类话的人,往往不肯(甚至从未)拿出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或者说,这些人做的就是在说“你得**病了,该吃治这种**病的药了”——至于这药具体是什么,不知道这些人是不知道还是故意不说。
有些“假大空”的话,同样泛滥于所谓“经济学研究”之中。
头一次听说,“规模经济”是用人口定义的。
从经验研究上说,这属于“内生性问题”。
究竟是“人口密度高导致经济发达”,还是“经济发达导致人口密度高”?
想考察“人口密度”与“经济发达度”之间的关系,至少也要控制一下其他变量吧?
撒哈拉沙漠里,你就是强制迁入一百万、一千万、一亿人、十亿人,该地区的经济究竟会多“发达”呢?
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把自己的说法冠之以“经济学分析”呢?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