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就像炒股,如果说价格反映了股民对一个公司的认可度,那么分数线,就是考生对学校或者专业认可度的最好的投票。考研是流通股,而且是为数不多的流通股,而考研的学生却又是大多数,这么多的人追求有限的资源,自然很容易炒高价格。何况是就业最火最好,也就是业绩表现最良好的“金融股”。非流通股都让保研的学霸们抢走了,人家辛苦了4年,得到了优势资源也是应该,无可厚非。
道口就不必说了。光是凭借在北京的优势,分数线从未低过。应该说,道口的“价格”算是一直都是合理水平。值得提一提的是经管。经管的MF是从2011年开始办的,其分数线和实际录取人数为:
2011年:分数线340,官网目录写明录取60人,其中30人在深圳。而实际录取了应该至少七八十人。当年还要过经管学术硕士的调剂。这是唯一一次官方声明会要调剂(虽然后来的几年也实际上要过调剂,但都没有公开声明过)。之所以分数线这么低而且人数这么多,估计跟第一年招收专业硕士有关。当年人大等很多学校的专硕分数线都不高也是这个原因。当年专硕作为新生事物,还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专硕的改革还是很对的。毕竟大多数人读研都是为了就业。与其读个学术硕士,不如直接读针对就业的专业硕士。实际上,光华虽然在14年以前也一直是学术硕士之名,但无论是学费还是培养模式,也一直走的是专硕的道路。所以光华的分数线一直居高不下,也是因为有着学硕之名的缘故。当然,现在大家都已经逐渐接受了专硕,专硕的热门程度,反而超过了学硕,套利机会不复存在了。而经管为什么实际录取的人比官网写的多呢,这是因为官网的信息是9月发布的,而在这之后,仍然可能有一些保研的人放弃保研,比如有了好的工作,或者出国,或者考虑去别的学校之类的。我想,在深圳读研可能是当年很多人不愿意来清华的原因吧。相比之下,道口的保研则一直没有出现放弃的情况,足以证明地域的重要性。传闻当年考研留在北京的,分数大多在380+。没考证过,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但是当年要留北京,应该比现在容易得多。
2011年应该算是最好考的一年了,如果当年就看准了专硕的趋势,那么将是最大的赢家。可见,大家要是想考名校,又担心热门专业或者院系难考,那么盯准新开的专业是最好的。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风险大,其实大家多虑了,再怎么风险大也是名校。出来就业不会差。至于头一年没有经验可参考,那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反而减少了信息搜集成本。这就是改革释放的红利,只有有胆识的人才能抓住机会,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个定律应当说是反复被验证了。比如北大经院的金融硕士2014年也只有340的分数线,而到了2015年,就迅速升高了。而汇丰早些年也不太受认可,现在想进来就难多了。
2012年:分数线340,官网写明录取30人,而且全是深圳的名额。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北京的名额,要410以上才有资格申请留在北京,可见想留北京,分数还是不能低的,再一次说明地域的重要性。总的录取的人数应该不少于40吧。2012年之所以同样为340,估计是因为网上负面消息太多的缘故。很多人说深圳怎么怎么不好,甚至还说在深圳读研毕业证都不一样。其实为啥要相信这些小道消息呢,官网不是对这件事情写的很清楚吗:除了培养地不一样之外,其余全部一样。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专门从北京坐飞机过来的。这里套用王亚伟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了,所以,独立思考很重要。如果你连去官网查查信息或者打个电话问问的动力都没有,而只是去信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能赚吗?而事实上,有些消息也是有人恶意炒作,某些人一方面释放大量负面消息,另一方面自己又考经管,这做法,真是跟索罗斯有的一拼。不得不感慨,考研的群体也是一个江湖啊。
当然,经管之所以负面消息如此之多还有人信,也跟一直以来,经管不仅录取人少,而且还久有看重学生本科学校的传言。何况经管一直没有公布过录取考生的信息,搞得神神秘秘,自然引发外界各种猜测。
2013年:分数线340,官网写明录取人数10人,全为深圳名额。实际录取人数30人。其中一志愿录取15人,从道口调剂了15人,应该有少许人留在了北京,而道口调剂的是全去了深圳。13年是道口并入清华后第一届以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名义招生。这一年经管本来有望逆袭的,偏偏杀出个道口,人家录取60人,还全部有全额奖学金,还全在北京,所以这一年,经管逆袭失败。还要了15个道口调剂的,才保住了340的线……不过道口当年388的线,在商学院里头也仍然是很低了。足以证明啊,新生事物往往是最容易被低估的。
2014年:分数线375,官网写明录取人数5人,全为深圳名额。实际录取了25人,一志愿19人+道口调剂6人。两人留在了北京,道口调剂的全去了深圳。一志愿面试人数29人,可见比例还是控制在1:1.5.这一年,总算是分数线上涨了一点,但是跟道口相比仍然还是很低。我估计原因主要是大部分人被只录取5人吓到了,毕竟道口写的是录取50人,整整10倍啊!何况道口还有奖学金,又在北京。经管的逆袭依然失败了。
但经管在14年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公开了录取人的名单,包括各项分数,可谓是信息披露最完全彻底的一次——比道口还要完全。这下大家都知道了,实际录取的人远远比公布的名额要多,甚至还有可能留在北京。而且分数线这么低,干嘛不考呢?毕竟是清华呀!
2015年:分数线还未出,官网写明录取12人,2人在北京,其余10人去深圳。具体名额不知道。分数线方面,据民间统计结果,到目前为止所了解的,经管424分已经排在了20名左右,400以上的已经60人左右了。估计分数线会暴涨,有望今年逆袭成功。主要原因我觉得是以下几个:
1.2014年经管信息披露完全;
2.道口持续缩招,而且分数线奇高,性价比不如经管。
但是经管的分数线会不会超过道口?而关于道口的民间统计结果,说是分数线在422左右,417已经排名90+了。
个人觉得,如果经管真的只要12人,那么分数线自然不会低于424,毫无疑问会超过道口,但是问题是,会不会只要12人呢?这是个大问题。
但无论如何,15年,经管的套利机会将不复存在。相信这也是趋势,除非能再度有改革释放红利。这说明了,考研是一个半强型有效市场,分数线反映的是所有公开可得的信息。
此外,跟大家说几点信息:
1. 关于学费。深圳班是9万,北京班是12.8万。之所以深圳班比北京班要少,是因为深圳市政府给每个学生5万补贴所致。其中3.8万直接在学费中扣除,另外1.2万分20个月发放,也就是每个月那600的生活补贴。
2. 关于硬件。个人还是很喜欢深圳的。光是空气就可以甩北京一大截了。在深圳读书幸福感挺高的。这里还有北大汇丰和哈工大,貌似中科院在这边也有一些分支机构。体育设施蛮好。比如游泳馆,人少,水干净,是国际比赛的规格。
3. 关于软件。校园活动略少,不过研究生了对这些都不看重了,很多活动真的没时间参加,大家都忙着考证,实习,做作业。老师们,辅导员都很好,这里人文情怀真的很强。就业服务也很好。不过可能将来找工作还得回北京吧,毕竟招聘会多一些。
这些年,也一直关注着清华的考研。看到不少人写帖子纠缠那几个问题。要么就是清华怎么怎么看重出身,要么就是道口并入清华后怎么没落等等。好像说的道口不并入清华你就有机会似的。还是你写写帖子,道口就不并入了?上层的意志是考生能决定的吗。你若不是弱势群体,还至于考研?要知道道口在并入清华之前,专业课可是考十门课。相比之下,现在并入清华后专业课考3门,已经是大大减轻考生的负担了。何况每年的专业题还是如此的简单。要是出难了分数低,连调剂都不好找。如果大家的想法是进名校,就不要把眼光放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如果尽可能的搜集有用的信息而非小道消息,并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是最重要的。2014年有传言说光华14年不再招收考研的学生,就连我这个没关注过光华的人,都知道不可能,可是当时还有一大部分人信。可见考生很多都是散户心理,听到点风吹草动就诚惶诚恐。最后失败了,也是追悔莫及。想上名校,没点偏执精神是不可能的,要么就是对自己实力很自信,要么就是一股倔强,非上某校不可。如果真的害怕风险,对名校也没什么特别深的执念,只是为了读研,何必非要考名校,而不考个好考的呢?
暂时就先想到这么些,祝大家都能如愿考上清华S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