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开始于怀疑一切
哲学生来就是一个异形。她拥有的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备的特定。让我们来看看黑格尔关于这一点是怎么说的。在其著作《小逻辑》的导言部分中,黑格尔开篇就对哲学的性质进行了阐发: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把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东西假定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认识的进程中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
抛开西方哲学的专有词汇,用中国人熟悉的言语来翻译就是:哲学的开端就是普遍的怀疑,彻底地反思一切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所有曾经认为值得信赖的东西都需要被质疑,所有曾经从外部接受的断言、命令、真理都需要被反思。正是这一点使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孤立、高深和玄妙,使很多人不理解、误解哲学,但也正是这点成就了哲学最有价值的理论品质:哲学永远在根基上对其他所有学科进行彻底的审视。
具体展开说明。一般而言,除哲学外所有的学科都有其理论前提,有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有一些必须首先在逻辑上被接受的概念。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和概念构成他们的基石。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些理论基石不被怀疑。 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时,这些曾经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理论基石才会被怀疑。而一旦被怀疑,建立在基石上原有的庞大体系就会发生崩溃和瓦解,而代之以新的,包含更广的基石。近代物理学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的嬗变充分地展现了这一过程。 牛顿体系包含了很多不加思考就被接受下来的概念,比如质点,力、绝对时空观等等。牛顿曾经天真而自信地认为,他的体系中不包含任何哲学思辨的成分,完全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事实证明他的自信完全错误,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使得人们的思维固化,严重阻碍了人们去建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相对时空的观念。其中原因,正是那些未经审视就被无条件接受下来的概念,可以说,正是理论上的盲目导致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经典力学体系在19世纪下半期反而变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阻碍。
于此相对,哲学没有任何既定的前提,没有任何不证自明的公理,哲学中哪怕最基本的概念也要被反思。哲学不能轻易地下定义,因为下定义必有其前提,这就是找到一些其自身已经拥有必然性基础的概念体系,只有用真实的概念才能去做出真实的定义,但从哲学的真精神出发,我们必须去追问这些作为前提的所谓真实概念是如何成立的。所以哲学的开端不能来自一个定义,哲学只能有一个开端,这就是彻底的反思,对一切的反思。
说一句题外话。 哲学最基本的品质是彻底的怀疑。 很明显,这种彻底的反思精神不可能诞生于高歌猛进,一帆风顺之时。成功者专注的是外部世界的烦扰和感性的繁复。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一个时代的契机才能使精神转向自身,转向对自我的反思。目前身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从对外部世界的纷扰中抽离我们的注意力,去反省内心的时刻。这里选择一段黑格尔的精辟阐述。 由于当时德国与当今中国在现实问题上的契合,这些两百年前的话仍然对我们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就时刻来说,似乎这样的情况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因为在短期前,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去拯救整个国家和民族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全部危局。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获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骋于外界,而不惶回到内心,转内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经减轻,日耳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
在这种深邃的态度里,精神提高了他的尊严,而生活的浮泛无根,兴趣的浅薄无聊,因而就被彻底摧毁。浅薄的识见均被暴露出来,因而也就烟消云散了。这种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就是哲学真正的基础。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之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精神一旦为这种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他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
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只去认识虚浮的东西,这种习气在哲学里已经广泛的造成,在我们的时代里更为流行,甚至还加以大吹大擂。
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狭隘的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于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一个有健全心情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而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最熟悉的领域,这个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分享真理。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信任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该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的力量是不可以被低估和小视的。
经验派原则在经济思想上的直接影响就是产生自由市场理论。既然经验派的第一原则是每个个体的生存,既然被经验派认作在逻辑上首先能够不证自明的是每个人的生存意志,那么显然,当经验派哲学家去研究经济问题时他们一定倾向把个体放在经济联系中的第一地位,由此则自由市场理论,所谓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动均衡等等就是呼之欲出的逻辑推演了。亚当斯密这位西方经济学的鼻祖诞生在英国就完全是必然而非偶然。于此对应,唯理派相信只有理性才能首先在逻辑上获得不证自明的地位,唯理性才能够去统摄感觉的杂多,给予感觉质料以真实性的保证(否则感觉质料本身只是混乱、无序的),那么唯理派在经济思想上的合理推演当然就是计划经济,要由一个理性的、全能的中枢系统去统摄全部感觉上的经济活动,非此则感觉的经济活动只能是混乱与无序,换成经济学语言,就是相信理性中心安排经济活动才能获得远较自由市场经济更高效的效率。 在政治理论上,洛克本人就是西式宪政民主理论的创建人,英美两国身体力行地实行了西式宪政民主。于此对应,在唯理派的哲学指导下产生的政治思想与实践是威权乃至于极权ZF。重温二十世纪的历史,冷静评判这两种体制的实际应用,不含偏见地说,英美的政治经济模式更具优势。简要分析胜败背后的原因,不能不说,是经验派的哲学原则战胜了唯理论的哲学原则。是火热的生存意志战胜了冰冷而刻板的理论理性。理论终究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然而历史真的如福山所说,终结在了英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的经济政治理论中吗?以我的浅见,恐怕未来的发展会超出福山们的想象。具体在之后的论述中展开。
刺激本身虽是客观的,但是,经验派与理性派的思维模式如出一辙:理性派抽掉思想的内容,留下一个思想的空壳,因为这个空壳可以被逻辑地证明为真;经验派同样抽象掉感觉的内容,留下一个感觉的空壳。感觉的空壳——刺激中没有咸味,没有冰凉的触感等等,它同样是空洞的、抽象的,这一点与自我意志完全一致。虽然刺激本身能直观地被承认为真。因此这两派同样都是保形式而去内容。重形式而轻内容,剥离形式与内容的联系是西方思想的历来传统。之后的黑格尔深刻揭露了西方哲学的这一弱点。此为后话。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