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善恶话题的探讨一直都有,发现下面一段对话很有意思,现复制如下:
坛友A:作个比方:一个人落入水中,有的人可能会跳入水中去相救,而有的人则不敢下去相救,如果用性善的理论去解释这种现象,你会陷入逻辑的矛盾之中;如果用性恶的理论去解释这种现象,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坛友B:这不难解释,有慈善之心的人未必有奋勇之举,前者是人性后者是勇气,因为若用行为完成慈善之心,须冒风险,而善恶人性是主观意识,不包含气质(胆汁、多血、黏液等)。象这样的现象多着那,一个人有善心可是没善举,见到乞丐觉得可怜、伤感,可是要掏自己用于养家糊口的钱去周济他,却不舍得。落难不救不是不善,而是惧怕之心所致;遇乞不施不是不慈,而是吝啬之心所致。
坛友A:如之举果你心中有"爱",但却没有爱之勇气,这叫爱吗?如果你心中有"善",却没有善动,这叫善吗?如果你心中有"恶",却没恶之行为,这叫恶吗?你的性善和性恶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给你复制一个例子:镜头1两个人落水,一个会游泳,一个不会游泳,但情况危急,会游泳的为了保命而将不会游泳的弃而不顾;镜头2两个落水的人,一个会游泳,一个不会,情况同样危急,但那个会游泳的却冒着生命危险把不会游泳的人救上岸.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你又如何去评价?
坛友B:A先生很喜欢逻辑嘛,可是同样喜欢逻辑的我将你的观点归谬,就出现了以下结论,有慈善之心而无奋勇之举的不能称之为善,只有奋不顾身的才称之为善,那在召开“见义勇为”表彰会时,天底下所有的“恶人”在为极少数的善人庆功吗?
坛友C:显然,B认为有善心就是“善”,并不一定要付诸行动,因为这还涉及到勇气的问题。而A的看法恰好相反,他认为只有付诸行动了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A采用了反证法:如果你心中有"恶",却没恶之行为,这叫恶吗?这可真是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而B并不服气,他又举了“见义勇为”表彰会的例子。两个人的辩论可谓旗鼓相当。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倾向于A的看法的。原因很简单,是套用了一个法理:不能凭动机给人定罪。“诛心”即不可取,“褒心”似乎也就没有什么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