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8.人类应该给已知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排序
2015.2.24
人类已经实现了人类遗传基因的排序,正在向所有生物基因图谱进军,而区区百余种化学元素、数百种同位素的内部结构还是空白,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吗?
我们已经有了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这是前人的贡献。但是通过周期表了解化学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远远不够,掌握内部结构才能进一步分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还有无数的化合物,均有自己的物理化学性质,甚至各不相同的外部形态,都与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化合物是化学元素的亚种,二者的区别不过是核与“亚核”的区别:所有化学元素都可以看作核外电子全共轭的化合物,所有化合物都可以看作部分分离的化学元素。
无论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多么复杂,都离不开氢同位素的三种形态、氦同位素的两种形态,即质子、中子的五种对偶形态。因此,所有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都可以裂变为上述五种形态,而上述五种形态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
为什么碳元素耐高温,铁、镍与磁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内部结构可能给出一定的答案-,这是我主张为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和化合物结构排序的主要原因。
当然,谜底可能更为复杂,但总会与谜底更为接近,这是材料科学的基础。接着要搞清楚的是质子与中子的差别,光子的种类和差别,光子种类、差别与质子、中子差别的关系,这些都是物理化学的基本功。
通过原子内部结构的分析,我发现了原子结构的层次性,质子、中子之间的对偶性,化合物可能通过核外电子共轭形成。也许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如磁场联系、某些特殊的耦合性等等。
通过离子现象与核外电子、核内质子关系的分析,我发现了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它们都可以形成吸引力,同电相聚具有选择性,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形成核力和电磁作用力,是吸引力、排斥力的对立统一,都是对万有引力的否定,从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表面性、不科学的一面,为实现基本物理作用力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表面,满足于一知半解。再前进一步,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