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36 7
2015-02-24
今天中国经济面临很多很多的问题,曾经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现在似乎已经陷入了重重的困难当中,房地产泡沫,企业升级困难,资金链紧张,生产过剩等等一大堆问题都涌现了出来。
为什么中国从2007年的高速发展到了今天却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这里面有中国产业升级的老大难问题,问题在于这个老大难问题在过去没有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为什么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这么多呢?
归根结底就在于2007年以后,随着吴敬琏喊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所谓的学术观点以后,抑制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似乎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缺乏辩论的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进而导致央行开始连续用提高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的方式大举收缩流动性,结果是造成了中国严重的流动性不足,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房地产泡沫和生产过剩,诸如局部地区的企业资金链大面积的断裂,诸如高利贷的盛行等等。
吴敬琏的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观点主要理论依据是中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进而导致中国出口企业拥有大量的人民币,进而产生流动性过剩。
吴敬琏的观点严重的忽略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当中隐藏的相当部分其实是西方长线投机基金的事实,如果考虑到中国贸易顺差里面的巨大的泡沫,那么中国出口企业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钱,这也正是2007年,央行一紧缩流动性,出口企业就陷入了严重的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而哀鸿遍野的原因。
涌入中国的西方长线投机基金到底有多少,根据张明和徐以升的判断,2003年到2008年就有12032亿昧元,具体可以参照附注【1】
西方投机基金进入中国的方式可以参见附注【2】
所以考虑到大量的西方投机基金进入中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的可以用来投资的资金实际上严重不足,或者可以说有效的流动性严重的不足。
在这个时候,央行紧缩流动性,就造成了中国的流动性悲剧,造成了大量的企业倒闭,造成大量的企业主的悲剧。
问题在于,如果中国央行真正的实施国际惯例,例如依照昧国的做法依照泰勒规则调节利率并且不对货币总量实施控制,那么中国经济界即使是存在着对中国的流动性的错误的判断,央行也不至于犯下大幅提升利率和连续25次提高准备金率的严重错误。
关于昧国的货币政策可以看dataking先生在我的主题贴后面的一个回复他说
泰勒规则是学术性的总结,美联储单一规则早在1960年代弊端已经出现。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最后结局只会在统计上有差别,不合理的间接融资会反映在融资的倒卖上,而且收益率也一样,在调控的操作上最好不要区分它们,债务凭证与银行放贷产生的货币是一样效应的。

或者更正确地说,几十年来美联储没有限制过美元的发行量,美联储发行美元是被动式的,谁需要美元,谁都可以通过贴现窗获得,只要付得起贴现率和要有国债抵押,这已是固有规则。而且2008危机后,美联储发现这个还不够,似乎已经把按揭债券也列为国债等级地位的货币。

至于中国,我已经说过了,央行没法知道需要多少货币,因为很多产业进行市场化,经济活动需要信贷,央行无法判断多少货币量合理,当然不管它是直接还是间接的融资,央行也无法计算出合理值,因为市场是非常复杂和巨大的,最好的方法是山寨美联储的指标经验,它已经用了几十年,好多好的可以山寨。

http://lt.cjdby.net/thread-1967139-4-1.html    第134楼)
那么为什么央行拒绝泰勒规则呢,央行的人回答是因为中国没有实施利率市场化
为什么没有实施利率市场化就不能实施泰勒规则,而要依靠你们的对中国货币量的简单的判断来实施实际上的计划经济模式的货币总量控制?
央行实施的货币总量控制难道不是与过去计划经济年代的控制布票粮票一样?通过布票粮票就控制了布和粮食的消费总量?
因为没有利率市场化,所以要实施更加计划经济的货币总量控制?
这,是什么逻辑呢?
央行能够给出市场化的定义,和判定一个经济体是否是市场化的判断依据吗?
我可以肯定现在的央行肯定给不出。
我曾经要一位在微博上与我进行辩论的网友要求对方给出市场的定义,他说所谓市场,就是交易的场所。
显然他的定义过于具象化,而对于市场本身的规律的概括度严重的不足。
要能够准确定义一个概念,需要对该概念的相关的规律有着充分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抽象的概括出来。
问题在于,央行知道市场调节的规律是什么,市场依靠什么机制来进行调节的,而这个调节机制的有效范围在哪里,这个调节机制的有效性在外界干扰面前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央行的一大帮学家们可以回答吗?
回答这样的具体的问题远远比作文字游戏一样的说什么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云云更有意义。
央行只有搞懂了市场化的真正内涵,才能知道中国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市场化,并且对中国的市场化的程度和中国市场化的方向进行准确的判断而不会昧国要中国怎么做中国怎么做,昧国认为中国没有市场化就认为中国也没有市场化
---换句话说,央行的一帮学家们搞懂了概念的内涵,才能有基本的思想的独立性,而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被别人牵着鼻子做了中国经济的杀手也不知道。
市场调节的机制是什么?为什么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有优越性?
其实市场调节的机制就是市场上的信息流通而带来的市场交易双方根据市场上的信息而进行的调整。
当然市场机制还包含竞争机制
市场调节的有效性也因此与市场信息的有效性和竞争的有效性相关
如果市场上传递的信息是错误的甚至是被人所误导的信息,那么市场调节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
如果竞争走向了低级的竞争---诸如恶性价格战,诸如市场操纵,市场欺诈,那么市场机制也会收到严重的影响。
那么中国金融是否实现了市场化 ?

中国的金融主体,各个金融企业拥有独立的获取市场信息的权利,拥有独立的依据市场信息进行决策的权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中国金融已经是在相当程度上市场化了,或者说市场的信息发布---反馈机制已经在中国金融界发挥作用
中国金融界之间也存在着有效的竞争。
反过来说,我们来看昧国金融界,昧国金融市场多的是什么,是各种大机构之间的对赌,而真正的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已经处于一个次要的信息的位置,例如目前的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原油的供求信息已经不构成左右原油价格的主要因素,换句话说,原油市场已经严重扭曲。
严重扭曲的,赌博盛行的市场可以算是真正的市场吗?
昧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与昧国市场的扭曲化是高度相关的。
市场化意味着市场信息的释放的深化,和竞争的深化,中国当然还需要市场化,还需要不断的发掘市场的信息发现和提供竞争平台的功能,但是这能够作为中国现在不需要依照泰勒规则诸如根据物价上涨率而调节利率的理由吗?
中国制造业的萧条在相当程度上与央行调高利率相关,但是中国制造业的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35个月属于负值,这意味着如果根据泰勒规则,中国的与制造业相关的利率早就应该下调了?
为什么不调低呢?
央行认为中国金融还有哪些没有市场化以至于根据价格指数调节利率也不能了,只能由你们来决定货币总量?
【1】张明徐以升对2003年-2008年的流入中国的投机基金规模的估算
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
    用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FDI,再加上贸易顺差与FDI中隐藏的热钱,就得到最终估算的热钱流入规模。
    由于国际收支口径(按离岸价格计算)统计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大于海关口径(按到岸价格计算)的贸易顺差,国际收支口径的FDI大于商务部口径的FDI,为保守起见,我们以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减去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及FDI。由于2008年第一季度没有国际收支口径数据,我们沿用海关口径的贸易顺差和商务部口径的FDI。11 相关计算过程如表5所示。计算显示,2003年至2008年第1季度的热钱流入规模分别为956、1398、1915、1389、5410与964亿美元。这21个季度累计流入热钱12032亿美元,占2008年3月底外汇储备存量的72%。

http://news.hexun.com/2008-06-26/106983135_1.html
【2】张亦春归纳海外投机基金进入中国的四大通道
道一:混入贸易结汇

  据张义春介绍,一些在海外有业务的企业,经常以虚开海外业绩的形式,将海外热钱带入国内。比如,一家在海外投资工程建设的企业,去年海外利润本来仅 50%,结果在贸易结汇时申报的利润却提升到150%,然后把其中非贸易结汇资金兑换成人民币,进入国内楼市、股市进行投资。

  “国家要求对外贸结汇进行核查,但在目前银行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很多银行核查并不严格。”张亦春称,因为外贸结汇本就是一项对银行没有任何风险的、只赚不亏的买卖,是众家银行都积极争夺的“肥肉”。

  通道二:借道捐赠之名

  近年来,一些海外机构和个人对我国内地援助不少,尤其是对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经常进行无偿捐助,如盖学校、修公路、建桥梁等,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援建。但张亦春调查发现,这其中有不少海外资金借道进入内地。这种借道的具体做法是:先是承诺给某地无偿捐赠,但私下会提出一个条件———无偿捐赠3000万元,再帮助其从银行汇兑3000万元。“对一些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而言,能无偿获得3000万元的捐助已感激不尽了,帮忙兑换3000万元那还不赶紧答应!何况兑换又没什么损失。”

  据悉,这种情况在沿海一带尤为猖獗。地方政府即使知道,由于获得捐赠不易,不仅能改善地方基础设施,还能吸引“友好”外资,对政绩的提升也功不可没,就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通道三:对国内子公司投资

  台湾某集团公司在沿海设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今年年初,随着内地股市楼市高涨,该集团公司一次性以投资子公司为名,转入40亿台币进入内地。据该公司财务总监透露,该笔资金其实进入了中国股市。

  据悉,这种渠道最安全,数量也没有限制。在投资这一“合法”外衣的掩护下,还能获得地方政府的鼓励。 张亦春评价说,“以这种方式进入的资金,名义上是进行实业投资,但进入后就变成了热钱,所以也无法统计,但数量肯定不小。”

  通道四:外币抵押贷款

  最后一种情况是某些热钱先将资金存入中资银行澳门分行,然后再以外币存款作抵押进行人民币贷款。这种渠道目前有不少国际热钱在使用,此方法既对银行没任何风险,银行愿意,对贷款方也划算,方式还很冠冕堂皇。

  张亦春把前两种渠道称为“明道”,后两种为“暗道”。当前热钱主要就是通过这一“明”一“暗”四大渠道涌入内地。(证券时报2007/11/16)

http://stock.huagu.com/stocks/2007-11-28/0000059393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2-26 16:20:39
好多呀,先mark一下有时间再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7 00:25:16
感谢楼主心血分享。
泰勒规则在我看来,是以灵活性利率政策为主要体现,其本质是否认了财政政策的功能。我相信,在传统经济学的观念里,面对促增长、保就业、稳物价、平收支的两难平衡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应用才是更多情况下(包括滞胀)的解决之道,而泰勒规则也是存有争议的。
经济问题千头万绪,中国目前的两难情况也是复杂的:货币多发与市场流动性缺乏并存,实体经济缺血与泛虚拟经济泡沫并存,制造业竞争力下降与资本外流风险加大并存,这些问题都需要小心地平衡处置,货币单一工具与无差别工具的应用,会激发很多问题。
应该理解,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否缺血(资金),是由资金总量和资金流向两方面因素决定的。除了一带一路和RMB国际化是否时机适当以外,总体上来说,目前上面的政策还是小心谨慎的,虽然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提出的减税费、保民生(延迟退休恶政除外)都属于财政政策,它们与一些定向的货币政策的组合,还是相对科学的。另外,前段时间的单边降息(存款不降防泡沫,贷款下降救企业)虽说是无奈之选,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7 00:26:19
鼓励鼓励,有时间再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7 12:24:50
嗯,说的太好了。市场究竟是什么呢,我也很困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8 17:58:09
聚人 发表于 2015-2-27 00:25
感谢楼主心血分享。
泰勒规则在我看来,是以灵活性利率政策为主要体现,其本质是否认了财政政策的功能。我 ...
1,我没有看出泰勒规则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依我看来,泰勒规则仅仅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指导工具,与财政政策本身没有多少关系,泰勒规则主要体现了随着物价指数和经济增长指数而调整利率水准的一个必要性,因为真实的货币成本等于利率-物价上涨率,因此依据物价上涨率而调整利率水准是很有必要的,现在中国制造业企业负债高,与制造业的物价---ppi在不断下降,而利率却维持高位,意味着制造业的货币成本即使是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也在逐年走高,这个时候不依据泰勒规则调整利率,就会导致制造业的负担越来越重
2,货币多发是一个普遍性的看法,我的看法恰好相反,中国的投资机制和中国企业的利润率以及资金需求大的制造业企业的比例和昧国都不通,因而相对来说,同样的GDP,中国需要比昧国更大很多的M2,现在认为中国的货币多发,大概都是来源把中国的M2和昧国的M2做简单类比导致的。
我准备新发一个主贴来从GDP和中国企业平均利润率的角度阐述一下中国需要多少货币,看看中国货币是多了还是少了。
简单而言,中国GDP大约60万亿元
中国GDP等于各个企业的收入的和,企业的收入等于人员工资+利润,后者可以认为是大头,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不过20%,意味着中国企业创造20个单位的产值,需要100个单位的货币
那么简单的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出中国需要的货币量约为
60万亿/0.2=-300万亿
与这个数字相对比的是,中国的储蓄额约为100万亿,用于流通的货币也大约是100万亿,其他的融资方式都是小头。
当然今天的中国的GDP的相当份额是服务业所制造的,服务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不是那么大,因而中国需要的货币没有300万亿那么大,如果舍去大约占一半的服务业所创造的GDP,那么中国的货币需求也是150万亿。
显然,目前的一百万亿的人民币存款与之相比不算是多的。
这也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只要利润率稍微差一点的企业资金就很困难的一个宏观的估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