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前不久宣布,将该行基准官方银行利率维持在纪录低点0.5%不变。英国央行还宣布维持量化宽松规模于3750亿英镑不变。这两项决定都符合预期,市场反应并不强烈。
相对英格兰央行中矩中规的会议纪要,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之前英国解密的一批政府文件,其中包括上世纪30年代的英格兰银行与首相府之间的一批书信往来。有明显证据显示,正是这些文件成为向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金本位说再见的告别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费尽力气重新建立了让英镑处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地位的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设定了货币购买黄金的固定价格,避免一些国家超发货币。如果一个国家发行钞票过多,人们就会选择黄金或者其他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取代这个国家的货币。
然而,这一灵活性不足的制度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受到严重冲击。当时,陷入经济危机中的各国纷纷印刷货币,并向英国兑换黄金。单单是在1931年7月13日到8月1日短短两周半时间里,在汇兑风潮下,英格兰银行就失去了价值3300万英镑的黄金,和价值2100万英镑的外汇。
如果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金额的汇兑还难不倒英格兰银行。但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实际上早已丧失金融霸权地位。在大量的汇兑下,英国的国际收支很快陷入困境。
意识到大事不妙的英格兰银行随即开始了一场艰苦的英镑保卫战。为了稳定英镑汇率,英格兰银行不但投入了从法兰西银行和美联储借的5000万英镑,还把1500万英镑黄金储备也砸了进去。英格兰银行在1931年8月24日一天,就卖掉了价值1200万英镑的外汇,创下单日最高历史纪录。但这并没有阻止黄金流出。
在同年9月18日和19日,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再次大量流失。根据解密文件,当时已经挺不住了的英格兰银行的副行长恩斯特·哈维斯,19日给时任英国首相拉姆塞·麦克唐纳以及财政大臣菲利浦·斯诺登写了一封信,称英格兰银行逾亿英镑的储备已经将近见底。
哈维斯写道:“我受令告知英格兰银行在纽约的1.25亿美元的信用额,以及在巴黎的3.1亿法郎的信用额都已用尽,英国政府在纽约的两亿美元信贷及在巴黎的50亿法郎信贷也即将用完。”他称,“在纽约和巴黎旺盛的汇兑需求仍在持续,在这种环境下,英格兰银行认为不能满足对黄金的所有需求。因此,英格兰银行认为,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不应继续承担1925年制定的金本位框架的义务,继续按照金本位的价格出售黄金。”
对英格兰银行退出金本位的建议,首相麦克唐纳回信称:“英国政府对19日信件中提到的情况进行了慎重考虑,英格兰银行确实对于继续承担金本位义务力有不逮。英国政府的意见是,英格兰银行应该需以国家利益为重,限制黄金的供给。”
在双方沟通后的第二天,英国于1931年9月20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实行黄金出口限制,并让英镑汇率随着市场走势不断浮动,金本位从此走入了历史深处。
(来源:中国黄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