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456 72
2015-02-27
年龄崇拜由来已久。不过,什么年龄能做什么事是有一定之规的,若年龄离了谱,难免招致公众非议。26日一早网络上和微信朋友圈疯传一个1988年生的女孩陆盈盈,将在8月份到浙江大学任教,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随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官网立即发布致歉消息,称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最缺的不是浮夸、赞美,而是较真。事实证明,陆盈盈的教授、博导身份有误。这家实验室网站辟谣后将陆盈盈的“教授”身份换成了“特聘研究员”,博导信息也不见踪影。但在该网站的陆盈盈简介下面,还有“拟聘1-2名博士后;每年计划招收多名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欢迎具有化工,材料,物理,化学等专业背景的学生前来联系”的文字。看来,这辟谣有点紧急,以至于一个不是博导的人先行公开招收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通常,由媒体报道失实造成的“乌龙事件”,责任在媒体。但这个新闻的源头是浙江大学这家重点实验室网站。也就是说,27岁“女博导乌龙事件”的始作俑者,不是新闻媒体,而是涉事方即将供职的单位自己发布的信息。人们不禁要问:陆盈盈的简历究竟是谁提供的?发布这样的简历前实验室方面审核没有?显然,这个乌龙事件的背后最该反思的应是涉事重点实验室了。

“女博导乌龙事件”暴露出的真正问题是:为什么科研精英的简介会存在不实之处,真实性打了折扣的简历为什么可以堂而皇之地发布,最终的受害者是浙江大学、陆盈盈还是那些报考她的考生呢?实事求是是基本的科学精神,如果学术界的人不愿实事求是,在一些小事上喜欢浮夸,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以后的学术成果会不会“王婆卖瓜”呢?

再进一步追问,这样的“重视”符合科研人员的聘任规律吗?把“特聘研究员”写成“教授、博导”,莫非只是一个招生的噱头?乌龙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浮躁之风,难免会让人对该实验室的科研态度打折扣。

其实,类似的简介不实现象,绝非仅此一例。现在的大学里,确有不少被评为研究员技术职务的教师在自己的名片上、简历里写成了“教授”,这样的小节若都不能拘,怎么指望他们潜心做学问呢。女博士乌龙事件虽小,却能小中见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学者的虚荣心理,而这恰恰是整个中国学术界最应该反思的。▲(作者:刘海明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主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2-27 10:26:33
多了,只不过这次不小心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7 10:27:30
江苏南通大学有个管后勤的没上个一天课也是教育学院的硕导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7 10:30:05
  名牌大学尚有这种事情,一些杂牌子大学更是多如牦牛毛。博主多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7 10:32:09
博导很高贵吗?是一个职称?难道不是副教授就可以招博士研究生?特聘研究员对应的不是副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7 10:34:25
这种就不要摆出实事求是的态度了,别把自己当傻子,还等水落石出,直接下定义,肯定尼玛是腐败现象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