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几个业余科普作者的分析,均来自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
DNA 发表于2008-09-13 星期六 7:54 
分类: 健康, 环境 | | 
最近备受大家关注的婴儿奶粉污染事件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化合物——三聚氰胺引入公众视野。近日,奶粉的生产商发出公告,三聚氰胺是导致多名食用此奶粉的哺乳期婴儿患上肾结石的罪魁祸首。
三聚氰胺(melamine)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在工业上是制造树脂的原料,用于制造日用器皿、装饰贴面板、织物整理剂等,还可以作为氮肥应用于农业。这样一种似乎不能当营养品的化合物为什么会出现在奶粉里?据说是“不法奶农”将三聚氰胺掺入鲜奶中,使得这个有微毒的化合物祸及嗷嗷待哺的宝宝们。可是“不法奶农”为什么要将三聚氰胺掺入鲜奶中?难道是为了使鲜奶更白更浓更香更甜更打秤,卖个好价钱?
目前国内大部分奶制品厂家对鲜奶收购都实行“按质论价“原则,以蛋白质含量为主要检测指标,即你家奶牛挤出来的鲜奶中蛋白质含量越高,卖出的价钱就越高。而目前广泛应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叫做凯氏定氮法,即通过检测氮元素含量来确定蛋白质的含量,因为氮是蛋白质的必需化学元素。凯氏定氮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无法分清检测到的氮是来源于真正的蛋白质,还是来源于其他伪劣假冒的有机化合物。非蛋白的有机氮的最常见来源是什么?动物的尿!尿里含有丰富的尿素,而尿素也是氮含量很高的有机化合物。因此,在奶制品厂家收购鲜奶时,的确要防备一些“不法奶农”往鲜奶里掺加做化肥使用的尿素甚至牛尿、人尿,而且目前也有一些相应的检测手段(看这里)。而三聚氰胺作为高氮含量的有机化合物,如果被添加进入鲜奶里也就不难理解了——不是为了使鲜奶更好喝,而是为了提高伪蛋白含量卖个好价钱。不过按理说,既然被掺入鲜奶的尿素都有方法检测,为什么三聚氰胺就成了遁形无影的杀手,逃过生产厂家的质量监测,那就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了。
然而,三聚氰胺除了被有意直接掺入鲜奶中,还有没有别的途径进入鲜奶呢?有一种可能就是被含三聚氰胺的饲料所污染。早在四五十年代,美国人就发现用掺有一定比例的尿素或者三聚氰胺的混合饲料替代天然全蛋白饲料喂养牛羊,同样可以使它们不停的长肉或者产奶,表明这些饲养动物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机氮转化出我们需要的动物蛋白。然而后来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发现,由于三聚氰胺不能被这些动物完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长期食用三聚氰胺的动物反而体重下降。而且毒理实验也表明三聚氰胺有微毒性,在动物内长期积累会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有损伤,引起肾结石甚至膀胱癌。因此,三聚氰胺被踢出饲料配方,并且成为美国农业部和食品安全监察局规定的检测项目。相比之下,尿素则成为全蛋白饲料的理想替代品,至今仍是主要的饲料添加剂。但是,我国并没有明文禁止使用三聚氰胺作为饲料添加剂,依然有一些饲料生产商往饲料中添加廉价的三聚氰胺,冒充饲料中的蛋白(氮)含量。直到2007年3月,在美国发生了宠物食品被三聚氰胺污染而导致小动物死亡的事件,追踪来源发现污染源是来自中国的原料,引发中国饲料业的出口危机,这才引起中国有关部门的重视(看这里)。2007年6月,中国农业部发布《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测定》的公告,确定了饲料中三聚氰胺测定的农业行业标准。然而公告只是公告,至于是不是能防止饲料生产商往饲料里猛添三聚氰胺,是不是能避免奶农用含三聚氰胺的饲料喂养奶牛,那也不是我能解答的问题了。
饲料中的三聚氰胺有没有可能被奶牛吃了后直接进入分泌的鲜奶呢?根据2001年欧洲医药制品监察局的一份综合报告显示(看这里),被动物摄入的三聚氰胺会小剂量残留在肌肉、蛋和奶中。不过报告也同时指出,在大鼠的实验中,只有高剂量的服用三聚氰胺才会导致肾结石。因此,如果奶牛真的吃了含三聚氰胺的饲料,即使在鲜奶中有残留,也应该是极低剂量的;而微量的三聚氰胺在婴儿体内经过多久积累才会引起肾结石,尚不明朗。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可能来源于掺入的低廉蛋白粉。这些蛋白粉是指小麦蛋白、豆蛋白、米蛋白等植物蛋白,而这些蛋白多用来做饲料,本质上还是用三聚氰胺作为添加剂来提高伪蛋白(氮)含量。至于奶粉中会不会在生产过程中被添加这些含三聚氰胺的植物蛋白,那更不是我能解答的问题了。不过还有很多“假肉类”食品(例如火腿肠)也由植物蛋白制成,所以这个三聚氰胺会不会存在于你我他大家的身体内,还真不好说了。
此次奶粉事件再次凸显我国饲料、畜牧、食品生产链的多层漏洞,至于这些漏洞什么时候能被修补齐全,可真不是一个单靠科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史 军 发表于2008-09-13 星期六 11:47 
分类: 健康, 环境 | | 
奶粉又出事了,这次的明星不是让宝宝长出“大头”的低蛋白奶粉,而是“添加剂”的“高营养”奶粉。
 
总觉的三聚氰胺这个词有点眼熟。猛然想起,去年在装修的时候,经常听到“这个橱柜是三聚氰胺板做的,结实着呢”。
 
那为什么本该在家具工厂里的三聚氰胺溜到小宝宝们的奶瓶里去了呢?
 
为此翻了一下三聚氰胺的家底——三聚氰胺,现年174岁(最早由李比希于1834年首次合成),无色无味的白面小生,化工原料家族重要成员,氮元素含量颇高(高达60%)。水性不好(微溶于水)。他和甲醛结合,产生的“爱情结晶”——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在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大展身手。我们家中的橱柜面板,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上的涂层都闪现他们的身影,不仅如此,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那些,色彩亮丽,结实耐摔的,无毒又耐热的密胺塑料盘子,碟子,碗,也是三聚氰胺的子孙。这么说来,三聚氰胺实乃我们生活现代化的大功臣啊。但是,如果不和甲醛联合,三聚氰胺对人们就不那么友好了,在动物饲喂实验中已经证实,三聚氰胺可以引发泌尿系统结石和肾衰竭。
 
那这个“危险的功臣”怎么会跑到奶粉里去呢?这还要从目前监测食品和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说起,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
Kjeldahl method),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被测样品中的氮含量,来间接反映蛋白质的含量(因为要直接得到蛋白质含量的数据费时费力还不好精确)。所以这种方法的眼神不是很好,因为他只能认出氮元素,而认不出蛋白质,更要命的还会把样品中其他含氮化合物也当成蛋白质。这样一来,三聚氰胺这种高氮——”高纯度伪蛋白”就可以蒙混过关进入饲料奶粉来提高蛋白含量了。有了三聚氰胺的加盟,低蛋白的奶粉、饲料会变成高蛋白的优质商品了。这个杀手就这样隐藏在高蛋白食品中了。虽然商家都声称绝无此意,但是这种化工原料神秘地进入奶粉确实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并且,2007年宠物中毒事件,就是因为
小麦蛋白粉和
大米蛋白粉,其中含有
三聚氰胺——商家也正是借此来“提高”产品质量。 
原来这种东西应该是我们的家具,一不小心被小宝宝吃下去,就到宝宝的肾里当家具去了。
我很希望此次事件不是因为商家明知故犯,因为这次关系到的目标不再是小猫小狗,而是我们的下一代。
云无心 发表于2008-09-15 星期一 18:50 
分类: 健康 | | 
一起三鹿奶粉导致大量婴儿肾结石的事件,对于饱受质疑的中国奶粉行业无异雪上加霜。不仅仅是三鹿,其他牌子的奶粉,甚至其它奶制品,都有可能一蹶不振。那么,导致肾结石的原因,是否与婴儿奶粉有本质上的关联?我们的孩子们,还能吃奶粉了吗?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从奶粉与婴儿奶粉说起。
一、            奶粉与婴儿奶粉,差别大了
普通的奶粉,一般是是把全脂牛奶或者脱脂牛奶浓缩,然后在高温空气中喷成雾状,水分在极短的时间内蒸发掉,就剩下了奶粉。这个过程比较简单,得到的奶粉就是液体牛奶的固体成分。
婴儿配方奶粉则要复杂得多。小说中经常有某个孩子失去了母亲,被人捡去用豹奶狼奶喂养,长大以后就孔武有力的故事。这其实只是一种臆想,不同动物的奶成分相差很大,对于婴儿来说,只有人类的奶才是“免检”的。即使是与人奶很接近的牛奶,其蛋白质、脂肪、乳糖以及矿物质在含量和比例上的差异,也达到了让婴儿产生不良反应的地步。直接把牛奶或者什么豹奶狼奶给婴儿喝,别说长得健壮,不呕吐拉稀已经谢天谢地了。婴儿配方奶粉是以牛奶或者豆奶为基础,加入其它成分改变其组成来模拟人奶的产品。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婴儿配方奶粉有多达几十种的被控成分。美国FDA规定,只有每一种成分都合乎要求才能销售。
显而易见,婴儿奶粉的组成远比普通奶粉复杂,生产过程也更为麻烦,所以价格当然也要高得多。
二、            三聚氰胺,为什么进入奶粉
这次奶粉事件的罪魁祸首——三聚氰胺,既不是那几十种婴儿所需的成分,也不是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助剂,为什么会出现在奶粉中呢?
牛奶或者奶粉的生产中,产品质量的检测控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种产品,通常有几十个参数可以检测,而实际生产中许多厂家都只检测控制其中重要的几项。而食品工业上的多数检测,都是基于正常的产品组成,如果要捣鬼总有空子可钻。对于牛奶类的产品来说,蛋白质含量是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直接检测蛋白质并不容易,行业通用的“凯式定氮法”是一种间接的方法。它利用化学催化把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转化成容易定量检测的物质,通过检测这些物质的量来计算总的含氮量。因为每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基本恒定的,比如牛奶蛋白的含氮量是六点三八分之一,大豆蛋白是六点二五分之一,于是测出了含氮量也就可以算出蛋白质含量。不难想象,只要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质,就可以骗过检测方法而获得“高蛋白含量”。
三聚氰胺正是这么一种东西。它的分子有三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六个氮原子组成,氮含量高达三分之二!在牛奶中加入这种东西,即使氮原子不能像蛋白质中的那样完全释放,也可以大大提高检测得到的含氮量,从而骗取虚假的“蛋白质含量”。
历史上对于三聚氰胺的毒性检测并不完善,其结果显示为微弱毒性。作为化工原料,没有什么机会大量进入人体,也就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其实,即使完全无毒,这种行为也不仅仅是卖个好价钱那么简单。婴儿奶粉的成分是需要精确控制的,哪怕是冲奶粉的用水量,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控制。这种虚假的蛋白含量,实际上是降低了真蛋白的含量,从而改变了奶粉的成分配比。这对于婴儿来营养来说,也是很严重的问题。
更糟糕的是,去年美国的一些宠物因为吃了中国饲料而死亡罪,魁祸首也是三聚氰胺。这就说明人们对于这种物质毒性的认识可能是不足的,而且其进入饲料的原因在任何蛋白质产品中都成立。可惜,或许是因为毒死的只是外国人的宠物,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没有引起管理部门实质上的重视,终于导致了今天的悲剧。
三、            我们的孩子该吃什么
在国内,许多人是把婴儿奶粉当作“营养补充”而给孩子吃的。越是贵的奶粉,似乎就“营养越好”。其实,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并不需要婴儿奶粉。前面说了,婴儿奶粉是模拟母乳的。但是人类对于母乳的认识至今尚不完善,所以婴儿配方奶粉从理论上就无法跟母乳抗衡。它的出现,只是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一种“退而求其次”的代替。不管是WHO、FDA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婴儿配方奶粉公司,都坚持“母乳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母乳才应该喂配方奶”。等到孩子长到一岁以后,就可以喝全脂牛奶了。
华人社会里,很多人觉得“奶水奶水就是水而已”,没有营养,所以想当然地把一些“营养好”的东西喂给婴儿吃,以免“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美好的愿望带来的是相反的结果。一方面,我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比如各种珍贵稀奇的肉、蛋,或者价格不菲的蔬菜水果,即便有某种“有益”的东西含量比较高,却也不具备婴儿所需的全面养分。孩子每天吃的食物总量是差不多的,吃了这个,就吃不了那个,一厢情愿地喂某种“好东西”反倒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婴儿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并没有发育完全,对于这些“新奇”的食物未必有福消受。美国的儿医要求在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的基础上,非常小心谨慎地添加少量最“普通”的辅食,而华人社会里父母们很喜欢以“我们家的孩子已经吃什么什么了”来炫耀。
总而言之,没有什么食物比母乳对婴儿更适合,母乳是最实惠“营养最好”的婴儿食品。只有在母乳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喂婴儿配方奶。等到一两岁以后,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吃价格昂贵的婴儿配方奶,普通全脂奶和正常食物就可以提供足够营养了。
四、            中国奶制品,路在何方
三鹿奶粉事件仍在调查之中。无论结果如何,这个品牌都很难翻身了——就算真是“少数不法奶农掺假”,三鹿也难辞其咎——保证原料的可靠本来就是他们的责任,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也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它的倒掉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一次又一次出问题的奶制品行业,究竟路在何方?
一方面,奶中加入了三聚氰胺,跟奶本身并没有关系。就像有不良商贩在面粉中加了滑石粉,并不意味着面粉本身就不能吃了。奶产品,依然是很好的食品。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买的东西没有掺假?象奶制品这类的食品,消费者基本上只能就口感味道做出选择,而无法辨别安全以及成分上的差异。我们是不吃?相信主管部门的检测?还是相信厂家的信誉?其实这也是国外大品牌贵的原因之一,不一定是产品质量更好,而是它所代表的可靠性更高。
对于厂家来说,要全面可靠地监测产品质量也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目前广泛存在的散户养殖厂家收购的生产方式,无法保证奶源的可靠。虽然说任何一种能想到的指标都可以被检测,但是对于来自大量散户的小批量奶源,一一检测在成本上是难以承受的。
三鹿事件是因为婴儿对于三聚氰胺的耐受能力弱而曝光的。从奶中“混入”三聚氰胺的原因和操作来看,其它奶制品被“污染”的可能性甚至更大。只不过没有出现严重后果,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一个三鹿倒下了,无数个三鹿依然鲜活。三聚氰胺成了过街老鼠,但是别的老鼠依然会不断地挑战猫的能力。如果整个行业不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头手里,大规模集约化的养殖就难以实现。不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也不会有资金人力去进行可靠的生产流程及产品质量监控。在加上管理部门的暧昧,类似的事件将会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