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能涌现出硅谷吗?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在造访纽约的一周里一直在摇旗擂鼓。但他并非在宣传自己对于欧洲、英国保守党或是他的新书的主题——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看法。
相反,约翰逊做的是网络版的“将煤炭带到纽卡斯尔”(纽卡斯尔是英国著名的煤炭产地,“将煤炭带到纽卡斯尔”意为多此一举——译者注)。他告诉美国高科技创业家:伦敦是一个很适宜工作和投资的地方。不要只盯着硅谷(Silicon Valley)或是纽约的小飞象街区(Dumbo);美国创业家和投资者应当奔向肖尔迪奇(Shoreditch)和伯恩茅斯(Bournemouth)。约翰逊是这样推销的。
这是一项不切实际的任务,但至少有两个原因使它值得关注。首先,它不无裨益地提醒我们:政治经济的潮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约10年前,当英国贸易代表团设法在纽约“推销”伦敦时,他们更多谈论的是银行,而非信息技术。那时,英国财政部的部长级官员埃德•鲍尔斯(Ed Balls)等人热衷于将伦敦“点到为止”且“基于原则”的监管鼓吹为相对于纽约的竞争优势。
如今,英国政界人士谁也不愿意过多谈论银行,或是炫耀点到为止式的监管制度,将其作为引资的诱饵。2008年金融危机留下的记忆太痛苦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今政客们政治上正确的做法是支持数字初创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不多。但高科技企业总体局面不错——本月的一份报告显示,伦敦的高科技产业雇佣了超过25万人(相比之下,整个大伦敦区(Greater London)金融服务业吸纳近35万人就业)。这值得欢呼。
约翰逊的访问引人注目的第二个原因是,它无意中展示了仍在困扰金融世界的各种扭曲现象。正如英国贸易代表团所指出的,伦敦对于创业家来说在某些方面具有吸引力。例如,伦敦是一个真正的国际中心,英国ZF正(姗姗来迟地)试图使签证制度更加自由。就在约翰逊造访纽约的同一周,英国官员告诉纽约人,他们将为数字初创企业的部分员工提供签证,并承诺加快审批其他申请。英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旧金山,而且伦敦周围地区有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力。对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态度也变得更加热情。高科技集群正在涌现。
但就像美国以外经常遭遇的情况一样,困难在于资金。如果只单独看原始数据的话,发展轨迹似乎值得欢庆。去年,伦敦的数字企业吸引了14亿美元的新投资,而整个英国的此类投资为21亿美元。这是2013年水平的两倍——更是比5年前高出20倍。
其中一半的投资来自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如阿塞尔伙伴公司(Accel Partners)和合广资本(Union Square Capital)。最近,位于硅谷的风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向一家名为TransferWise的金融技术公司投资了5800万美元。的确,据英国科技城(Tech City UK)行政总裁杰拉德•格雷奇(Gerard Grech)介绍,现在流入伦敦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柏林和纽约。
但与美国相比,这些金额仍相形见绌。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美国风险资本公司已在硅谷投资了约700亿美元,在全美为1600亿美元。去年,纽约吸引了其中的数十亿美元。
伦敦高科技公司面临的真正问题,与其说是寻找种子资金,不如说是安排融资使成功的企业能够扩大规模。伦敦的企业只能梦想拥有哪怕一小部分优步(Uber)之类企业的财力。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充满活力的约翰逊无疑就是这样的——你可以主张这种变化会到来。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如今已异常拥挤,而且被严重高估,因此美国投资者转向海外的欲望日渐增加。
欧洲投资者也非常渴望投资于能产生高效益的地方;毕竟,欧洲2万亿美元的债券的收益率还是负值。欧洲大陆的银行也热切希望分得一杯羹。
但是,2014年初创企业所筹资金的一半都来自美国(而非欧洲)的现实凸显了挑战。比起按照创业家所需的规模提供一种明智的融资方式,伦敦的金融家更善于设计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如果约翰逊的纽约之行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他应当得到热烈欢呼。但这绝非易事。
译者/陈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