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96 0
2015-03-05

悲壮美,诗化美

---谈《战争子午线》中关于死的表现艺术

    战争意味着死亡,死人的事难免的。国内战争片拍正面人物的死,过去常有公式,死前必有大段的“临终遗言”式的独白,近来又追求“真实”,鲜血淋漓大展现,给人以不舒服的感官刺激,这些陈旧的或新潮的手法已见惯不怪了。但《战争子午线》对几个孩子的“死”的艺术处理,却令人耳目一新。它拍人物的死,电影语言犹如一首抒情诗,雄浑、悲壮,意境无穷。精心设计的画面让观众在哀悼悲痛的情感宣泄中,同时又沉浸在纯净而圣洁的情感氛围里,达到让小英雄的形象永远刻在观众心中的效果。

    第一个应举的例子是“文工团”。她机智、勇敢,为救伙伴,引走鬼子,最后被迫跳崖,却被挂在岩石上。这时,导演先让人清晰地看到她使劲地引体向上,使人产生一种悬念,会有奇迹出现吗?然后镜头慢慢地越拉越远,让人几乎望不清她的一举一动,但却清楚地听到回荡山谷的凄凉绝望的“妈妈”的喊声。当残红的夕阳射到那块使人产生遐想的岩石上,并伴随着空谷中久久回荡的撼人心魄的叫声时,画面时那么悲壮、凄凉,使人心酸掉泪,更令人产生遐想。

    假如“文工团”的死犹如夕阳那样放射出最后的灿烂光芒的话,那么“小号”的死,就更似“飞花”般光彩耀目。“小号”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挂包里常有不少识字卡,影片拍他的“死”又有新意。他和“老兵”去刨自己埋下的七颗地雷,当“老兵”抱着六颗地雷要离开了,“小号”仍不死心,要把最后一颗地雷找出来,他仍在细细地寻找着。随着“老兵”焦急的催促声,让人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种危险在逼近,观众的心在紧缩,脉搏在加快跳动。果然,一声轰响,“小号”在烟火中永远地消失了。此时哨声、音乐油然而起,响彻山谷,回荡在观众心间。画面上浓烟过后,满天飘落着“白雪”,是天为他震撼而落雪?时地为他戴孝而飞花?“雪”慢慢地下完了,原来时“小号”的识字卡碎片。这组镜头既写实又写意,另有一种悲壮美,另有一番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最为壮观和动人的死的场面就要数“老兵”了,一个人参加了三次反扫荡战斗的少年“老兵”,面对着由远而近日军车上机枪的猛扫,巨人般站在长城脚下,拉响了挂在他胸前的地雷,在一阵震撼群山的爆炸声中,敌人全化为灰烬……在这瞬间,导演运用了一组细节镜头突出“老兵”的动作:跑、跳、爬、站、拉,把一个年少而老练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体现了“天留大地,魂系长天”的豪壮美,让人肃然起敬。伴着画面,哨声音乐再次响起,婉转悠扬,如诉如泣的乐韵扣动了观众的心弦,仿佛是长城在为他悲歌,更似黄河在为他哀颂。这里音乐与画面浑然一体,悲壮美,诗化美的艺术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观众在目睹生悲,哀痛不已之余,又被这感人肺腑的颂扬革命英雄主义的壮美场面所感染。

    作为艺术探索片的《战争子午线》,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可贵的尝试,对戏中几个小英雄的死的艺术处理,充分体现了导演冯小宁较高的艺术品味和美学追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