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不知不觉迎来了“海归时代”。“海归时代”到来的同时,关于海归变成“海带”“海归搁浅”、海归优势不再、海归带回意识形态风险等声音不时见于各种媒体,让人们对海归、对留学产生了一些误解。
  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留学潮,对中国近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新文化运动旗手到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从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奠基者到中国科技事业缔造者;从全球化时代高科技创业精英到如今已不可小觑的新生代海归力量。中国海归在社会各个领域前驱领路,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随着“历史上最大的海归潮”涌来,日益膨胀的海归群体本身也在分化,既有高精尖人才、优秀人才、特殊人才,也有一般人才甚至不合格的人才;人们对“海归”进行多元化解读也在所难免,“海带”“海鸥”“海泡”“海根”等一系列名称随之而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中国留学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具体表现,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越来越强大,主动参与国际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对于中国的全球化发展并非坏事。
  就海归个人而言,“海带”并非普遍现象,留学的价值也受到海归们普遍认可。虽然多数海归回国就业的薪资水平比预期要低,但海归群体的就业难现象并不突出。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表明多数海归并没有变成“海待”或“海参(剩)”。虽然有48.8%的就业型海归认为需要花5年或者更长时间收回留学成本,但回国就业的海归中有半数以上认为留学是划算的。海归在创造力、跨学科交流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收获颇丰,80%以上的海归认为自身的学识水平高于同行人士。况且,用“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评价留学发展是否划算的思维已经过时,留学的价值不能单纯依靠“工资的高低”去衡量,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不管对于海归本人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更为重要。
  也有人质疑海归带回了意识形态风险。其实不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曾指出,多样性思想的存在是化解偏激和错误思想的解毒剂。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留学人员在经历多元文化冲击后,更容易以国际视野看待中国,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更为真挚,建言献策也是对国家发展大局起重要作用。(源于千人智库,eww150305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