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曾常有周边的中小学生家长来宿舍前联系家教。有一次,我的同学找到我,问我愿否家教。我记得那是大一下学期,那段时间正好不怎么忙,家教又可以补贴经济收入,于是我就答应了。我每周去三次,没过多长时间,那个学生对我就很信任。那是我第一次做“老师”,我也一直辅导他到参加高考。我在当时对教学其实没多少感悟,也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这样的工作。不过,因为家庭的缘故,我对教师这份职业却是不陌生的。我当时以为:所谓教学,无非就是授业、解惑,所以,辅导课期间,我和学生从不谈生活,不拉家常,整个辅导过程全部都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这次家教持续了三个月,它是我第一次较正式的教学体验,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次经历使我对教学风格及教师的职责有了基本的判断。至今为止,我职业上经历了几次转换,也相对深入接触过中国5-6个不同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大学,但当时对教师职责的那种看法,却差不多一直保留到现在。所以,我家里人总认为我做事有些太认真,但我觉得认真没什么不好的。不同的人风格本就不一样,我如果做事不认真,也许后来我就不一定会真正喜欢上教师这份职业。相较而言,现在的有些老师并不是这样教学的。他们常常是有点像班主任的角色,经常一节课下来就是和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或者为人处事哲学。还有就是不少学生也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因为上课比较轻松,而且在社会上可能还能用得上。也正因为这样,大学的很多课程似乎都没有什么专业性,往往是需要什么课,老师就上什么课。这就出现了“没有老师不可以教的课,也没有教不好的课”的情况。不过有必要换个角度思考的是:如果大学的课程都没有了专业性,那么这样的大学教育恐怕就不一定有太多存在的价值了。
到我读大二的时候,有个奥数班因为临时缺老师,就有同学介绍我去顶替。虽然只是小学,但有的题目还是很难的。由于我每次只是到了授课现场才能拿到题目,所以完全没有时间去备课,这种授课方式有些太吃力,还偶尔会遇到不会做的情况。虽然,按照对方以前的惯例,有些题不会做也属正常,完全可以带回家去准备,下次再来给同学讲解,但我自己唯恐误人子弟,所以很快就把那份教学工作辞掉了。我想:教师的为人师表和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老师,他应该对此有很大的责任和压力,对自己所教的专业,需要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多年以后,当我真正进入到教育事业,我发现很多高校是不看重这些的。教师们每个月都在忙于各种应付,“制造”各种材料,很多时候虽然都保持着高度的精神压力,但却并不是因为教学和科研本身的问题。不但如此,甚至少有教师敢于保持独立的思想,少有教师能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的提升与教学精进上。
大学临毕业时,我在老家一个企业实习,当时只要实习期满,就可以留下来。所以,我也没什么时间去找工作。不过实习几个月后,我开始无聊起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亲戚在武汉为我谋了一份科技公司的经理助理的实习工作。于是我一张火车票来到了火炉城市武汉。到了这里,我没能直接上班。正好他女儿读高三,我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她的辅导老师,这是我读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做家教,我也一如既往地注重课堂效率。即使是自己家的亲戚,我也很少和她聊授课无关的事情。通过办理户口,缴费等各种手续后,我正式成为武汉城市的一员,并开始进入公司上班。进到公司不久后,我发现所谓经理助理,原来是做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其实就是有些类似办公室秘书一职,我也觉得甚是无聊。尤其是有一次,办公室需要添置新家具,我几乎查找了全汉口所有家具店的报价,接着跑了一些店面,又面约了几家店的促销员和他们谈判,然后我再将所有的信息和谈判情况向经理汇报。我估摸着这样的事情女孩子来做比较好,自己能留下来恐怕也难有前途,而且实习期间又没工资。所以工作没多久我就离开了那家公司回到了学校。正巧,我得知河南一个大学的人事处长和二级学院主任来学校招聘老师。通过我们学校推荐、材料递交及简单的面试等程序,他们很快就录用了我,这意味着我毕业后将去中原城市郑州开始我的正式教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