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金率将趋于零
准备金制度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日常的运营而预留的少部分头寸,大部分用来放贷牟利,然而该制度却将趋于无效。
1元钱的基础货币,20%的准备金率,可以创造5元存款债务; 此时,央行完全回收了1元基础货币,市场上无流动性;
然后,央行降准,商行可以继续放贷,存款继续增加;
后来,央行再次完全回收了1元基础货币,市场上再次无流动性;
再然后,再降准。。。。。。。。。。。。。。。。
直至准备金接近为零,此刻,存款总数达到无限,一亿亿还是有限的。
但是,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稳定性,即无法兑付存款,一丁点的取现、转账都无法实现。
该过程表明,准备金制度是非常不稳定的,必将崩溃。
中国现在的准备金高达20%,是因为有外部的顺差支持,一旦该过程终止,那么将和美国一样,准备金率逐步下滑,直至为零。
然而,一旦为零,意味着存款支付能力为零。
有人问,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在存款,而有的人一直在贷款?难道贷款是还不上吗?
这尽管看起来不可思议,却是理论和现实的必然。
现实中,我们观察到,美国、日本、欧洲的国债与日俱增,中国的地方债务奋起直追。
铁路总公司的债务达3万亿,中国企业的平均债务率攀升至70%,被债务压垮的国际大企业不计其数。
消费者的按揭贷款、信用消费大行其道。
据中新社2015年2月15日报道,全球总债务达200万亿美元。
迄今为止,经济学理论尚无对债务的系统解释,更多地停留在贪腐、监管不严等环节上,在新宏观主义的产业树模型,得出了符合逻辑的答案。
在该模型中,顶级公司整合了世界全部最终产业,由它代表向央行借贷,招募工人,并向下发订单采购设备和半成品;中间加工级企业获得订单后继续招募工人,采购设备和原材料,并预留利润;直至原材料级企业。
结果,该贷款被完全分配至工人与顶级企业以下企业主手中,工人工资部分消费,部分储蓄,企业主利润收益部分储蓄,部分消费,最后成为两部分,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而最终的购买力却只有消费需求,它远远小于顶级企业的贷款,因此,它必然发生货币性亏损,尽管它有很多实物存货。
于是这是投资需求经过银行借贷给顶级企业、消费者、国家,从而发生了上述的场景。
经济学教科书将该过程定义为货币创造,有误导嫌疑,实际是创造了不可偿还的债务,它是经济系统不稳定的根源,推动了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