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375 15
2008-09-16

次贷危机谁得利?

这么多钱财富不会烧掉吧,总是去了谁那里。请不要说的笼统,是谁哪些人,具体怎么做得。我们能从里面学到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9-16 15:30:00

次贷形成及后果


超搞笑!就是有点长,请耐心看完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积蓄不够吗?贷款吧!”“没有收入吗?找阿牛贷款公司吧!”“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阿牛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牛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于是阿牛找到美国经济界的带头大哥——投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主儿(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鼓捣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里面骗吃骗喝的主儿,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风险没?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搞吧!于是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老三样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4和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行三寸不烂“金”舌,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8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
  于是投行找到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又是什么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小意思!于是凭借着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息差对冲基金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这样一来就如同阿牛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牛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个银行,到对冲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CDO风险太高,才扔给对冲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一个劲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行也开始买入对冲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这就好像“老黑”家里有馊了的饭菜,正巧看见PCINLIFE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把,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老黑”这下可蒙了,难道馊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对冲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还能老实?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追着投行买普通CDO。嘿,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CDO都归我们的!!!投行心里那个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对冲基金之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注:CreditDefault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不是都觉得原来的CDO风险高吗,那我投保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金,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CDO这么赚钱,一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干了!对冲基金想,不错啊,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干了!
  于是再次皆大欢喜,CDS也卖火了!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CDS的创新产品!我们假设CDS已经为我们带来了50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三毛”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CDS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50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发规模500亿元。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1元面值买入的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评级机构看到这个天才设想,简直是毫不犹豫:给予AAA评级!
  结果这个“三毛”可卖疯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发规模是原定的500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50亿元却没有变。如果现有规模5000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低于0.99元时,你不会亏钱了。
  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五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阿牛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
  最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然后世界人民开始买单,尤其像中国的银行,一买就是一千多两千亿美圆。你中国不是跟我老美有贸易顺差吗?你赚了我的钱,想不让我对你进行贸易制裁也行,你得买点我的“打包金融产品”,你还能赚利息钱生钱。
  然后那些还没倒闭之前的房贷公司、投行、保险公司,在先前已经把赚的或收回的钱悄悄地、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了你中国,当时100亿美圆对换800亿RMB,买你的原始股票、做你的战略投资者、买你的房子、控股你的平安保险……
  这边你房子涨了、股票涨了、RMB升值了,那边我老美经济“不行”了,次贷爆发了,谁最终买的“打包金融产品”就活该你倒霉,1元变成了5毛。我这边现在又开始悄悄地卖股了、卖房了,等到差不多卖完了,我老美经济已经“成功地走出了次贷危机”,我那会进来的800亿RMB现在变成了1200亿,于是这时美圆对RMB已经到了1:6,我换回了200亿美圆,回国了!
  你中国辛辛苦苦积累的、用血汗赚回的外汇美圆就这样没了……
  然后你这边经济萧条了、企业破产了、社会动荡了,你得来求我买你的破产企业,进入你民生经济大动脉,给你输血,我成了救世主!中国人民就成了我老美的打工仔。
  这TM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经济、金融的大骗局!我日,还不如不开放呢!
  我们很多人都会看到了这样一幕结局,不知现在的ZF做何打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8 14:52:00

说的很好但太宏观了,说来说去就是美国赢。但对于一个个具体的个体人机构呢,华尔街失业5万间接失业12万,这些人不会开心吧,贝尔斯等不会开心吧,美林高盛这时候也不开心吧,也许总统无所谓,恩格鲁撒克逊的精精精英幕后黑手无所谓,但那些那多数呢。太宏观的东西很多人都可以说说的荡气回肠,那到具体操作层面呢。

我是说就这个场子里,现在次贷危机,这也亏钱那也破产,连那些传奇巨头也灰头土脸,那那些钱都去哪里了,谁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8 17:13:00

钱到两部分人手里面去了:

第一部分,美国老百姓手里,并且用信贷消费的方式给花掉了,譬如买房买车什么的,他们等于借了世界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钱去提前消费,然后出现危机的时候告诉你:很抱歉,我还不了了,要拿就拿房子去吧!这时房子值几个钱,和我们去买的经过反复包装被杠杆放大无数倍之后的所谓“优良债券”的成本相比,这点资产可以忽略不计。加上人家的破产保护机制,从法律角度告诉你:还不了钱,你也不能硬逼我吧。

第二部分人,美国金融机构的高层。这些人这些年在房价上涨的过程中设计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然后反复的进行交易,赚了不少钱了。公司破产了也不会怎么样,别忘了有限责任就是指公司股东的责任,经理人就更爽了,只要不触犯法律,最多落得个投机的骂名,真金白银还是安全的在自家的账户里的。

当然了,还有其他人,但是他们都是围绕这两部分人的,可以算是分了点切蛋糕时掉下来的渣吧!譬如中国买了近4000亿美元的两房次级债券,那拿2.5%的手续费的“经办人”也是个大暴发户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8 17:16: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8 18:29:00
是啊,所以我们还是要靠自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8 19:25:00
次贷危机虽然成为了金融危机,但是他首发的时候,或许初衷是好的一种金融创新,我们能从里面学到什么好经验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