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紧缩政策的争论告一段落。
央行宣布,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农、中、建、交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两项政策相加,大约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3000亿-4000亿元。
下调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进行,是货币紧缩政策结束的明确信号。如果我国继续实行紧缩政策,在理念上是不合时宜的,是对于经济周期的误判,在实践上将使实体经济受到进一步破坏,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目前急于对付的是通货紧缩与经济下行周期,而不是过热的通胀周期。从格林斯潘时代开始,增发货币向市场输入流动性成为拯救经济衰退的不二法门,经济衰退不是以1929年的通货紧缩大萧条形式表现,而是信用紧缩、金融机构惜贷与政府放松流动性并存,信用结冰、央行开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互联网泡沫崩溃、9·11事件,无不以政府释放流动性为刺激经济的先导,紧缩与通胀为标志的景气下行周期,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抢救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如果中国继续实行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既无法对抗美联储释放的源源不断的美元流动性,又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卡住了国内企业的咽喉,使中国经济一箭双雕地尝到了通胀、紧缩的双重痛苦,既水深又火热。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险风急浪高,欧美经济陷于衰退。美国政府拯救“两房”,但救不了雷曼兄弟这样的风险投资机构,也救不了美林这样信誉卓著的金融机构,而美国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又要求美国政府施以援手。
中国实体经济已经到了危急关头。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实际增速为11%,低于去年同期20%的增速。上半年的出口名义增速下滑不大,主要是因为去年订单的支撑作用,今年上半年新增订单下降,这与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的情况是相同的,今年企业新增计划投资数量下降,上半年受在建项目影响,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投资额居高不下。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新增项目同比大幅减少。对于企业而言,高位的PPI意味着企业的刚性成本支出将增加,国际资源价格的回落给中国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调整赢得了难得的时间,市场对于资源价格调整的预期,使企业的成本与通胀的担心持续存在。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降低,国家统计局9月12日公布,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为12.8%,该增幅是2002年8月以来的6年新低。
央行此次下调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除工、农、中、建、交、邮政储蓄以外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目标指向非常清楚,拯救中小企业,挽回节节下滑的失业率,以免在重拳之下酿成经济严重衰退的惨祸。事实上,不仅中小企业,危机还可能逐渐蔓延到大中小型企业。如中国大型家电企业,虽然历经竞争与经济周期考验,目前处境也极端困难。
我们相信,央行此次下调贷款利率,只是拯救经济投石问路的第一步,今后视经济状况而定,政策还将陆续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那种僵化的、胶柱鼓瑟的财税与货币政策已经完全不适应目前急剧变动的全球与国内经济形势。
从实际效果看,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对中小企业普遍惜贷,同时将贷款利率上浮至最高,由于银行贷款利率上浮不封顶,因此,央行下调贷款利率是个象征性表态,对中小企业有心理安慰作用,实际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降低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给了中小金融机构喘息之机,希望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
从根本上来说,相比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更需要灵活的、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希望这次经济下行周期成为中国市场化税收制度与货币政策改革的契机,一切从经济实际出发,使中小企业可以挣脱制度性的歧视束缚,成长为中国城市化经济运动中的主力军。希望这次央行冲破争论改变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实事求是地采取市场化政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