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147 1
2015-03-11

除了教书育人,我也还有过不少出差了解河南的机会,先后到过开封、新郑嵩山、洛阳、林县、以及部分农村地区。

林县是因“三下乡”活动而去,我们去的是太行山北端的一个山区,镇和村的名字已无从忆起,只记得那个村的名字相当难认,是个生僻字,为此他们村干部还专门给我做过解释,而且那里有个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那时正值暑假,我们人事处长在那里坐队,我带了3位学生随行,一个是学生会主席,一个是学习部的部长,还有一位是女生。“主席”胆子大,“部长”人心细,女生则可以处理一些男生不宜之事,所以比较互补,可以互相照应。记得刚上山的途中,我还发生了一次险情。那里上下山就一条单行道,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下看就是悬崖,城里的女孩子通常都不敢上山。我们是自己学校派的车和司机,车子从城里开到山下,司机停了下来,不敢上山,于是我们请了当地人帮忙。在上山途中,车一直摇摇晃晃,突然,我头顶行李架上的千斤顶掉落下来,而且就从我肩膀上滑落,所幸我没有受伤,而如果我的头稍微伸出来一些的话,恐怕就有生命危险了。在那里的一个多礼拜,我们每天都做调研,还访谈当地农户,不过语言完全不通,所以每次都请一位村干部陪同做翻译,我们还偶尔教那里的小孩子普通话。据说,这里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地区。这些住户们既怕下雨,又盼下雨。如果不下雨,庄稼没办法生长,而如果雨下大了,种子又会被冲刷掉。而且山高路远,行路极为不方便,即使是收割了一袋粮食,也要背好几里地才能运回家,更谈不上下山去卖,连小孩子们也无法下山去上学。我们当时都被这种情况所感动,胸中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所以每天都非常辛苦的调研,希望活动结束前能尽可能多了解些情况。临行前的一个晚上,他们大队书记来和我们道别,那一天我说了很多话,从当地小孩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到农户产业结构的转型,从上山道路的扩建到五龙洞景区的规划管理如何改进等等,俨然自己就像一个乡村技术员或者是乡村干部,还而且慷慨陈词、情绪激扬。也许是被我们的真诚和话语所感染,第二天一早不到6点,老书记就从自己家大老远的赶到村支部为我们送行,而他们的伙房则一早就为我们准备了大白面馒头,老书记还嘱托我不要忘记给他们搜集养蚕方面的技术,那时我眼泪都差点掉下来了。我们虽然是被组织派过来,他们负有接待任务,但我依然被他们的朴实厚道所感动。这个国家和社会有很多苦难和不平等,我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普通知识分子,感觉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是那么的单薄。

我还有一次为学生家访而去过农村,那是因为我的一个学生要申请国家贫困贷款,我去她家里核实情况。这次是我独自前行,买好车票,坐上长途汽车,我就出发了。虽然天气还不错,但行走在途中,扑面而来的黄沙与灰尘,让我苍凉的感觉再次而生。辗转到达她的老家时,我看到整个村庄的房屋都很破旧,屋顶和墙面被笼上一层厚厚的黄沙,就像老黄牛在泥巴里洗澡打滚后被晒干的样子。到达她家,因为是暗访,她母亲慌慌张张的接待我,父亲则躺在病床上,我已忘记她母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只记得她的家里空空荡荡,屋子里灰暗发霉。我已经不需要更多证据,眼前的情景足以告诉我一切了。在这个村庄,贫穷的家庭又何止他们。我一直没有认真研究过河南为什么这么多地方都这么穷,我想大概是因为这里人多地少,而且中原地区过早进入文明,从而过渡开发导致环境恶劣的缘故吧。我们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很难想象那副破败的景象。这个世界对金钱与名利不择手段的追逐已经成为社会常态,每个人都忙着得到结果和面子,而对责任、道德以及人所生存的基本尊严的践踏早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而一个没有担当和骨气的人所组成的民族,就如同没有脊梁的山脉,再高也只是给人以妖艳之感。在教育行业,这种风气也同样存在和蔓延着,知识分子的基本骨气在很多人眼里甚至不如一张废纸值钱,这样的风气使得传道解惑难以传承下去,教育无用论的观念在渐趋主宰着民众。我那时能做的就是回到学校给她争取贫困补助名额。而整个教育界要做的事情,则恐怕是如何提升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福祉。

我从小喜欢武术和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所以嵩山少林寺的武术、佛法和传奇故事在我心中具有神圣地位。然而我眼前的嵩山并不高大,而且随车驶过的武校虽然遍地都是,但也没有在少林寺见到武僧,尤其是进入少林寺,没有看到佛卷经书,这多少令我失望。本就破旧和古老的少林寺,理应在这种破旧中寻找历史,然而这里却新近修了一条大道,它和周边的杂草并不对称,而且阳光下多少显得有些刺眼。少林高僧则守着商铺在叫卖商品,走进塔林,也全不见了那些故事。打消了神圣的念头,坐在汽车里的回头路上,又突然正面迎上沙尘暴。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恶劣天气里,汽车被迫抛锚。我本看见一人骑着自行车,见他下车,然后蹲在地上,一下子不见了踪影,我真怕他被风刮走。这种天气,我以前从未见过,假如一人在外,肯定惊吓过度,不知所措。好在时间不长,天空又恢复了平静。

开封、洛阳是六朝古都,进入那些著名景区景点,无时不刻不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厚重。短暂几天的游历或许无法领略帝王将相文化与古代都城文明的精髓。不过即使做为一个历史门外汉,走进各大建筑群,它的开阔视野与高度,繁荣富贵以及精湛的雕刻艺术却是印象深刻的。当然,它们大多都只是后人对于古代繁华景象的重构。这样受人类精髓文化哺育的河南人民以及六朝古都,假如可以领会本质,去除虚假,融古通今,或许更容易孕育博古通今、经天纬地之才,也将更可能为世人造就经典,开拓新的文明。也许正是受古文化洗礼,河南人尊重知识,注重礼仪,但同时关系文化太为厚重。不能化繁为简、应时而变的文化容易让人窒息,让人窒息的文化就容易变成虚伪的面子文化。假如每个人吃饭都必须要有100道规矩,和人打招呼有50种礼数,那么谁还有多少时间和心思去追求知识的创新?

工作中的旅途开阔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但我也还是没有从心底里融入郑州这座城市,融入领导同事们的这个圈子。我到底是该驻足停留,还是再次漂泊?人的年轻只有一次,过去了永远不会再来;而如果想要跳出命运的束缚,为梦想而追逐,那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和勇气,往往还需要经验、判断、脾性以及事情的激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23 13:34:44
人生需要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