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劳工 发表于 2015-3-13 21:33 
前年某些地方便有用财政拨款冲抵银行贷款的行为了   不过我倒想知道对外数量众多的债权如何处理(BWCHINESE ...
      一、如果只是用美元作为计量单位实际支付的是人民币,指定购买中国的产品(货人民币结算区内的产品,可用人民币支付,最终曲线购买中国产品也应该算),可看做人民币超发,实际损失不大,可以物换物的注销。
      二、如果支付的是实际的美元,要计算中国购买,支付美元花费的隐含成本。考虑到实际情况,我认为,纯支付美元的贷款,在支付的同时就浮亏5%~7%,纯直觉估算,不太记得数据出处了。这种贷款,只要贷,就是亏,而回收方面,更是麻烦,每项回收美元的策略都牵扯对方的国家主权和政局稳定性。贷款的政治性过强,就决定了对方开始就想赖账不还。
      比较复杂的做法是开始就发现或者已经做好较大预亏的情况下,在国内也投资建厂 。建立用贷款国原料来加工,再出口换美元的工厂,或者生产出的产品能替代进口,节约美元的产品。 那么问题又实际回到原点了,相当于增发货币,损失内部平摊。     以上只是理论性的技术减亏操作。
     隐含前提是,把美元这种相当于“黄金”的硬同性货币,看做我们极为重要的独一,独占性,不可替代的缺稀资产,数量越多越好,因此要尽可能的回收。 
     增强国力,减少政治目的贷款,别无好的策略。      
     还有一个第三项,就是债权债券化,风险转移。   
     隐含的前提是,人民币与美元地位接近,也就是中国国家稳定,经济实力雄厚,工业体系完备强大,具备高度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