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经济发展很好,但是效率如何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考虑到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国家,长期经济增长不能只靠投入要素增加,需要效率不断提高来支持,所以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讨论非常有意义。” 不少学者俨然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指产出中不是因为要素投入可以解释的那一部分。百度百科中解释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收入核算中,产出中不能用投入可以衡量的部分解释的就叫TFP。直白的说,就是生产的产品增加了,可能由于投入增加了,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如技术进步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本身的理解便显得异常重要。首先要分清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Y=A*(K^alpha)*(L^beta)。全要素生产率则是生产函数中的A,由于Y=A*F(K,L),而A是在全部K,L和其他要素(如劳动)之外的系数,所以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在使用生产函数的时候该系数是定义为外生不变的,而实际上其值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变化的衡量则用的是全要素生长率的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通常用索罗余值(Slow residential)来衡量。用gY表示总产出的增长率,gK表示资本投入的增长率,gL表示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则索罗余值定义为gY-alpha*gK-beta*gL。即总产出增长率减去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对于现行中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8.7%的GDP年均增长率轻松完成保八的任务。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201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约为7.7%,2020年达到6.7%。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到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然而,经济的增长应该是健康可持续的,而非依靠资源的浪费式增长。充分考虑资源投入之外的的经济增长因素,关注并且考察诸如全要素生产率这样的衡量标准或许将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诚然,衡量的标准的确很难确定。
@认识浅薄,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