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工程包”投资来源多样,更注重市场导向
近日有传言称,“国务院已批准总投资额超过10万亿元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今年投资将超7万亿以刺激经济”。对此发改委官员回应称,“七大工程包”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并非刺激投资稳定经济,具体投资额目前很难计算。
对于“7万亿”的担心,中国网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他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的。
现在中国经济的总体思路是扩大内需,特别强调消费是基础,在一定时期发挥好投资的作用是关键,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释放出这样的方向。张晓强告诉记者,实际上从去年2月发改委便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哪些领域既能解决当前这种投资不振的问题,又着眼于长远的产业结构优化和水平升级。推出了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生态环保、清洁能源、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在内的七个“重大工程包”。
张晓强表示,不能够把它和过去4万亿简单类比。这一次的投资领域主要不是制造业,中国的高端制造业相当一部分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基础设施、农业水利有很多还是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
另外,媒体推算出的7万亿投资从何而来?张晓强表示,并不是说一提到投资就一定全是政府投资,现在很多过去民营资本并不参与的基础设施都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包括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最近财政部、发改委都表示鼓励发展PPP模式,就等于通过新的这种模式鼓励民营资本也进到过去不参与的这些方面来,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投资,市场导向的作用更强了。投资的资本金可能有政府的,有民间企业,资本金之外再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来融资。
另外,张晓强强调,经济社会在发展,投资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像2008年我们全社会投资规模才十几二十万亿,如今全社会的投资规模可能已经翻倍。所以这种情况下,几年前的两年投资4万亿,跟现在全社会投资规模不能光看绝对数,还要看对比重和整个经济的影响。本轮投资更重视的是结构优化、结构转型和投资效益,而且投资来源多元化,方式多元化。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