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6568 37
2008-09-19

三鹿事件爆出之后,全国网友一片哗然,

在追寻原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不同意见:

“不法奶农”,“不法中介”,“压低民企生存空间”,

“监管程度过高(过低)”,“社会制度问题”,

“国家推卸责任”等等,不一而足。

我想引用一下方舟子的几篇技术性较强的分析,大家来思考一下,到底因为什么?

1、“蛋白精”的骗局 (2008-09-17 16:03:52) 

 许多人喝牛奶是为了补钙,不过你如果留心一下国内鲜牛奶包装上的标注,一般没有列出钙的含量,标明的营养成分含量只有两种:脂肪和蛋白质。鲜牛奶有全脂、低脂、脱脂之分,其脂肪含量各不相同,而且在脂肪被视为健康杀手的今天,一般人不会在乎脂肪含量是否达标。蛋白质才是牛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鲜牛奶包装上都会注着蛋白质含量为100毫升≥2.9克,以表明符合鲜牛奶的国家标准(100毫升≥2.95克)。

生鲜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以上,所以一般都能达到国家标准,除非往原奶中兑水。要提防有人拿水卖出奶价钱,就有必要在收购生鲜牛奶时检测蛋白质的含量。根据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有几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食品工业上普遍采用的、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这是19世纪后期丹麦人约翰·凯达尔发明的方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牛奶蛋白质的含氮率约16%,根据国家标准,把测出的氮含量乘以6.38,就是蛋白质含量。

所以凯氏定氮法实际上测的不是蛋白质含量,而是通过测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显然,如果样品中还有其他化合物含有氮,这个方法就不准确了。在通常情况下,这不是个问题,因为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只有蛋白质含有氮,其他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都不含氮,因此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很准确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但是如果有人往样品中偷加含氮的其他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获得虚假的蛋白质高含量,用兑水牛奶冒充原奶。

常用的一种冒充蛋白质的含氮物质是尿素。不过尿素的含氮量不是很高(46.6%),溶解在水中会发出刺鼻的氨味,容易被觉察,而且用一种简单的检测方法(格里斯试剂法)就可以查出牛奶中是否加了尿素。所以后来造假者就改用三聚氰胺了。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6%(含氮量越高意味着能冒充越多的蛋白质),白色无味,没有简单的检测方法(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这种高科技去检测),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树脂、塑料、涂料等,目前的价格大约是1吨12000元。在生产三聚氰胺过程中,会出现废渣,废渣中还含有70%的三聚氰胺。造假者用来冒充蛋白质的就是三聚氰胺渣,国内有不少“生物技术公司”在网上推销“蛋白精”,其实就是三聚氰胺渣。在饲料、奶制品中添加“蛋白精”冒充蛋白质,已成了公开的秘密,它的流行让这种本来免费的化工废料的价格攀升到了1吨300~400元。

三聚氰胺是怎么加到牛奶中的呢?有两种可能途径。一种是奶站加到原奶中。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因为三聚氰胺微溶于水,常温下溶解度为3.1克/升。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可以溶解0.31克三聚氰胺,含氮0.2克,相当于1.27克蛋白质,由此可以算出,要达到100毫升≥2.95克蛋白质的要求,100毫升牛奶最多只能兑75毫升水(并加入0.54克三聚氰胺)。另一种途径是在奶粉制造过程中加入三聚氰胺,这就不受溶解度限制了,想加多少都可以。

三聚氰胺在国内之所以被当成了“蛋白精”来用,可能是因为觉得它毒性很低,吃不死人。大鼠口服三聚氰胺,半致死量(毒理学常用指标,指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对象死亡)大约为每千克体重3克,和食盐相当。大剂量喂食大鼠、兔、狗也未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三聚氰胺进入体内后似乎不能被代谢,而是从尿液中原样排出,但是,动物实验也表明,长期喂食三聚氰胺能出现以三聚氰胺为主要成分的肾结石、膀胱结石,并诱发膀胱癌。2007年,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宠物食品导致许多宠物肾衰竭死亡,调查表明可能是因为宠物食品中混入了三聚氰胺导致的。那么三聚氰胺是否也会对人有同样的毒性?我们无法拿人体做试验,而即使患肾结石的人曾经服用过偷加了三聚氰胺的食物,也很难确定三聚氰胺就是罪魁祸首,除非患者的食物来源很单一,例如只吃配方奶粉的婴儿——没想到还真有人敢拿婴儿来做试验证明了它能吃死人!

有人认为既然蛋白质检测法的缺陷导致了致命的造假,还不如干脆取消蛋白质检测,默许牛奶兑水得了。其实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并不难弥补,只要多一道步骤即可:先用三氯乙酸处理样品。三氯乙酸能让蛋白质形成沉淀,过滤后,分别测定沉淀和滤液中的氮含量,就可以知道蛋白质的真正含量和冒充蛋白质的氮含量。这是生物化学的常识,也早成为检测牛奶氮含量的国际标准(ISO 8968)。“蛋白精”骗局在国内出现已有一些年头,“三鹿奶粉”事件不过是把这一“行业秘密”摆在了公众面前。只有改进国家标准,堵住漏洞,才能挽回人们对国产乳业的信心。

2008.9.14(《中国青年报》2008.9.17)


2、进口乳及乳制品目前已检测224个样品 未检出三聚氰胺 (2008-09-18 22:03:50)
  

国家质检总局9月17日公布,目前已完成对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脱脂奶粉、全脂奶粉、乳清粉、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乳及乳制品共224个样品的检测,尚未检出三聚氰胺。

9月9日,质检总局获悉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后,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立即把中国政府的初步调查情况及采取措施向主要贸易伙伴国家驻华使馆通报;二是立即部署对所有进出口乳及乳制品的留样实施三聚氰胺检测;三是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将三聚氰胺作为进出口乳及乳制品的必检项目,合格后方准进出口。

质检总局表示,对更多进口乳及乳制品的检测工作仍在进行当中,一旦检出三聚氰胺,质检总局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3、“三鹿奶粉”事件中的数字问题 (2008-09-18 22:06:55)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三聚氰胺,最高的达2563mg/kg,其他在0.09-619 mg/kg之间。含量最低的几家为:

  20 烟台磊磊乳品有限公司 磊磊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1.20 mg/kg
  21 上海宝安力乳品有限公司 宝安力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0.21 mg/kg
  22 福鼎市晨冠乳业有限公司 聪尔壮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0.09 mg/kg

此次检查采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据2007年6月14日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NY/T 1372-2007《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测定》,HPLC测定三聚氰胺的最低定量限(指样品中被测物质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为2.0 mg/kg。上述三家配方乳粉测得的三聚氰胺含量均低于HPLC最低定量限,就不好说是真的含有三聚氰胺,还是由于测量误差引起的。检测三聚氰胺的另一种标准方法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这是确证法,比HPLC更敏感,最低定量限为0.05 mg/kg。显然,对这几批结果低于HPLC最低定量限的奶粉应该用GC-MS再做确证,以排除测量误差。在没有确证之前,就让这些奶粉下架,未免太草率。

即便确证了这些奶粉的确含有三聚氰胺,这么低的含量也难以确证是人为添加所致,倒很有可能是环境污染。三聚氰胺被广泛用于做树脂、塑料、涂料,能从聚合物中微量地游离出来,奶粉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三聚氰胺的轻微污染是可能的。我们应该区分真实含量和测量误差、人为掺假和轻微污染,这样才能既严惩罪魁祸首,又不滥杀无辜。

国内专家评定三聚氰胺在婴儿体内最大耐受量为每公斤奶粉15毫克。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据新华社发布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故答问》:

“据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介绍,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根据啮齿类动物试验所得最小无作用水平(NOEL)63毫克/公斤体重作为依据,按100倍推算到人体安全性,设定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TDI)为0.63毫克/公斤体重。我们在进行三聚氰胺风险评估时,以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TDI)0.63毫克/公斤体重为依据,考虑不同月龄婴幼儿的体重和推荐配方奶粉的食用量,进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安全阈值的推算,以最严格的0-6月龄的婴幼儿作为保护对象,每天最大摄入奶粉150克(以6月龄婴儿计),体重以7.0公斤计算,则婴幼儿配方粉中的安全阈值应为15毫克/公斤。”

网上纷纷嘲笑陈院士把人当啮齿类,其实这是毒物学通用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其算法。算法介绍得颇为详细,但是按照这一算法做一番验算,会发现婴幼儿配方粉中的安全阈值应为29.4毫克/公斤:

    (0.63mg/kg x7.0kg)/0.15kg=29.4 mg/kg

怎么算出了15毫克/公斤?如果是陈君石院士一时糊涂算错,在正式发布之前、之后怎么就没有人做一下验算?

不过,考虑到有些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吃配方奶粉,体重以6月龄的7.0公斤算并不合适,应该以刚出生时的3.5公斤算,这样的话,安全阈值倒真成了15毫克/公斤了。算是用错误的计算得出了一个可接受的结果。

这个数据公布后,伊利发表了一个声明,声称其儿童奶粉普通袋装三聚氰胺含量每公斤12毫克,低于安全阈值,所以是安全的合格产品。其实这个安全阈值只是个估计的数值,并不能保证就对人体无害。即使有一天有很确切的证据证明15毫克/公斤的三聚氰胺对婴儿无害,也不等于它就成了允许添加的限量。对于对人体无益有害的物质,总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在食物中。饲料中如果检出2 mg/kg的三聚氰胺尚且会被认为是不合格产品(见《2008年度辽宁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难道婴儿配方奶粉反而比饲料还不如吗?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岂止是不法商家的无良。

[em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9 11:58: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9-19 12:08:00

检测方法有漏洞,让不法商人有机可乘。今后国家应改善检测手段和技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9 13:32:00
以下是引用gzuhxj在2008-9-19 12:08:00的发言:

检测方法有漏洞,让不法商人有机可乘。今后国家应改善检测手段和技术。

您说的当然是正确的。

但是更深层的东西还很多,比如:

1、为何所有检测出液态奶里含有三聚氰胺的企业,都是大型企业?.

(3家被检测出问题的企业占到全部奶产量的70% 

被检查的其他406家企业生产的847批次的液态奶产品未检出三聚氰胺。 )

2、真的是因为成本问题造成了“民营”奶企业不得不造假吗?

3、许多企业奶粉里面极低的三聚氰胺含量,是否意味着仅仅靠监管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因为这样的低比例造假,恐怕不是改变检测手段能解决的,而带来的后果同样极大。)

4、蛋白精流行这么多年了,为何我们从未在媒体和相关企业和部门的报告中出现?

(恐怕不光奶企业知道这个东西吧?生产提供三聚氰胺渣的企业难道不知道?当地质监部门不知道?)

5、这么简单的追加测试,为何不做?如果做了,是否能杜绝掺水现象?

(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并不难弥补,只要多一道步骤即可:先用三氯乙酸处理样品。三氯乙酸能让蛋白质形成沉淀,过滤后,分别测定沉淀和滤液中的氮含量,就可以知道蛋白质的真正含量和冒充蛋白质的氮含量。)

6、为何国外企业不需要做类似检验,却都能保证质量?

...................................................

真正思考好这些,就会明白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非根本的体制问题, 而是“非”科学发展观下,

强行推进不同层次上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多级政府利益之间的矛盾,才是根本上的难返之“痼疾”。

最后我想说,不要一出问题,首先就想如何利用这个问题,

为自己的“信仰”找到借口,这不是更大的道德危机吗? 

尼采的箴言: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当你追逐野兽的时候,不要让自己也变成了野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9 17:31: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9 16:41:00

方舟子简历:

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Michigan State)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生物系、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网站开发和写作。 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

他原来是学生物化学的啊,我说非得和中医过不去,呵呵。

[em01]

请大家注意一点:按他计算出来的比例,在原奶中掺入,是否能做到在一公斤奶粉中发现2500多毫克的三聚氰胺,实在是有些疑问的,关键是奶粉和原奶的生产比例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9 18:53:00
真奇怪,这么好的帖子没人看,发泄的帖子,讲歪理的帖子倒是满天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9 22:01:00

有人怕看这种帖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