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到南方周末的一个关于粮价的专题,很受启发,特和大家分享:
目前国际粮价飞涨,是国内两家的1.2倍左右,而国内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在控制了国内价格的同时,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小麦为例):
第一,由于粮食的价格的失调导致农民对种粮积极性的不高,抛荒现象严重。根据张五常最近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言,农村中大约有85%的劳动力流向农村,从事农业人口减少使农业的产出受到影响。可能像李实等人说的那样,这个数据有些过分,但是无疑的是这一现象很严重。
从成本和受益来看,每亩的平均产量是800斤,一斤的价格徘徊在一角~二角,价格在1600元左右,而算上种子、农药等成本一亩大约要花费400~500之间,加上人力成本几乎就所剩无几了。收入与成本的失调导致大部分农户抛荒或者转让土地使用权用于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农产品的价格的控制本身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国内粮食安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却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尽管这种现像没有发生大面积的恐慌,但是事关国民大计,还是不能不谈。
第二,价格和成本的失调导致国际粮商在国内投资的热情的增加,使国内固有的粮食系统和国内粮食加工企业受到威胁。从国际和国内的价格来看:现在国际小麦的价格是3000元一吨,而国内的价格则是1600元一吨,国际粮商看准中国巨大的市场,乘机向中国投入资本。就我们日常所见的金龙鱼的产家益海就是新加坡粮油公司集团。他们在中国最近几年的扩张足以让国人吃惊,年初益海在石家庄投入日处理1000吨的面粉生产线,6月23日在陕西兴华投入资金4.8亿用于食品生产,7月28在吉林白城投入的项目日处理处理水稻700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粮食局调查组的紧急调查就是一个明证。这只是一个方面,相信全国范围内的情况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毕竟我们已经改革开放了,单靠国家力量限制国外资金的流入还是不符合国际规则
解决方案与总结
根据经济学理论,放宽对国内粮价的控制,让供求关系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势必会提高国内的粮食价格,从而提给农民受益-成本率,提高积极性,相信会比国家的财政补贴效果会好些,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从企业方面看,有计划的放开价格不但不会对国内的粮食企业造成毁灭的打击,反而能够促使其在竞争中得到质的的飞跃。
但是我国目前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特殊期,对价格有着特别的敏感性。如果放开价格,作为万价之本的粮食价格的上身,肯定会造成CPI和PPI的上升,这样的结果是与目前的经济政策相违背的。所以粮食问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