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最高意义与价值的经济意义。价值的“人本”性---价值是使用价值与代价耗费的有机统一
那么,价值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能否首先得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以表明我们要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和讨论它的种种属性。翻遍晏智杰先生《新探》全书,并未见作者对价值具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介定。其中只是认为,将价值单纯介定为人类劳动的耗费,而没有包含使用价值即效用、财富的意义,是不妥的。“商品的价值概念应当包括生产价值、交换价值和消费价值三层次,与此相适应,经济学价值论的内涵也应当包含生产价值论、交换价值论和消费价值论三部分,从而财富论、价格论和消费价值论就是商品价值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仅仅专注于交换价值价值论是远远不够的”。可见,作者首先将“传统”价值论的“价值”理解为交换价值,然后便认为这是不够的,价值应该包括“生产价值论、交换价值论和消费价值论三部分”。这对于价值来说都是正确和必要的,但这样的叙述仍难算作明确的概念介定,因为这实际上只是从价值的属性所必然延伸出来的各种价值形态;如果我们要问:价值为什么要包括这三个价值形态呢?就难以依一个核心的思想而作出回答了。
确实,价值是不能将使用价值及其消费的方面忽视的。
实际上,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内的价值还是经济学以外的价值,都首先以使用价值、效用和财富为其首要意义。比如我们说“人生价值”,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有什么“用”,这个人发挥了什么作用。“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对个人或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所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价值的意义首先是使用价值,是效用与财富。这是没有问题的。中国著名价值学学者李德顺先生曾以价值[value]的外文意义考证说:“价值的本意是‘可宝贵、可珍惜、令人喜爱、值得重视’。它源于古代梵文wer、wal(围墙、护栏、掩盖、保护、加固)和拉丁文vallum(堤)、vallo(用堤护住,加固,保护),取其‘对人有维护、保护作用’的含义演化而成”。其中的含意也是指效用、有用性,物品因为有用所以显得宝贵与珍惜,使人重视与喜爱,如果物品是短缺的,那么它在人们心目中就显得更加有用与宝贵,更使人爱不惜手。
那么,物品这种有用性到底表征什么意义?价值表征物品的这种有用性到底意味着什么?十分显然,物品的有用性表征人的生存与发展之根本,没有物品的这种有用性,人不可能生存下去,比如,如果没有自然空气中所含氧气对人生命至关重要的有用性,根本不可能有人及所有需氧生物的生存。因此,追根究底,价值的最高和最终意义是:表征人类之生存与发展;价值作为效用与使用价值,含意即是指物品能够增进人类生存、生活的提高与进步,如果没有这种提高进步,那么任何物品都无所谓效用与使用价值可言。因此当我们说“创造更大价值”时,我们的意思是说:创造更大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物品的价值越大,物品对人的生存发展的意义也就越大。
由此可知,价值具有一种“人本”性(或称“人义”性),即任何物品,只有对人“有用”才是有价值的,对其它非人物体、非人生物有用,都无所谓“价值”可言。可以说,宇宙间任何天体、任何物品,只有被地球人(如果宇宙间只存在地球人的话)利用到,才是有价值的,相反,背离地球人类之生存与发展根本利益的任何物品及其作用,都是无价值意义的。如果人类从地球上完全消亡,则宇宙间所有物质都会丧失任何价值。另外,下面我们还会看到,价值的“人本”性还包括耗费“人的代价”的特性,即只要耗费“人”的代价,就是有价值的。耗费人以外的其它物质资源,都不具有价值特性;但如果这种物质资源的耗费最终变成人的代价耗费,那么,这种物质资源的耗费也是具有价值特性的。比如,当我们消耗一种自然资源但还未需要花费人力(及凝结着人力意义的物力)去修复这种资源的存在形态与存在程度时,这种自然资源的消费就不具有价值特性。
因此,价值的“人本”性具有两个方面: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用,及由此所耗费的人的代价。人为了生存发展是必定要耗费人的代价的,而这种“人的代价”的通常方式就是人类劳动。自然,并非一切对人有用的物品都必须要通过人类劳动才能产生,但人类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要付出深远而有效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