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的创新体系中,ZF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的是加速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加强德国经济的增长与繁荣,使德国成为全球的创新领导者。它提出战略调整的五个核心要素为:优先考虑未来产品价值和生活质量的任务,整合资源优势以促进技术转化,加强经济界的创新动力,为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对话和参与。
此外,在这些年还主要推广两个政策,一个是创新集群政策,一个是中小企业创新政策。德国联邦ZF评选出15个尖端集群及其涉及的领域,如电子通讯、能源资源效率、健康、交通物流等,它们将得到德国教研部4千万欧元的资助。集群可以产生很大的创新潜力。通过跨机构、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加快技术开发和转化进程。创新集群政策和中小企业创新政策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创新的高成本及其不确定性,许多中小企业对创新望而却步。如果一旦一个项目失败,整个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破产,不能像一些大企业可以容忍失败。但同时中小企业又在许多领域是掌握先进技术的先锋,比如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领域。针对这一点,2007年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政策,把中小企业的创新计划也纳入到主导市场,减少在ZF审批方面的官僚主义,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合作及发展。
德国应用学科创新体系的启示:
在应用研究领域,德国在机械制造、车辆制造、工程学、纳米技术、光学技术、微系统技术、生物医学、医疗技术、神经科学、环保技术、生物技术和过程技术等领域位居全球之首。德国建立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国家政策方面,应加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投资,并出台方向一致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加大对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建立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重点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应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广博的知识背景,培养复合型人才。设置与实践结合度高及跨学科的课程,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动手的能力。多开设研讨课及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挖掘其创新潜能。
我国国家目前产学研协作能力不强,合作机制急需深化。高校的科研创新互动应以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避免科研活动的成果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同时应引导、激励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技术的推广。通过ZF、科研单位和企业各方的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源于千人智库,eww150324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