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ek Chibber, 2003; Locked in Place
在二战以后,众多落后国家的政府为了加快发展进程,纷纷利用资本积累与财政补贴,引导资本进行工业化,这些ZF被定义为“发展型ZF” (Developmental State)。然而以东亚四小龙为代表的国家地区实现了腾飞,有些却被困锁难前——印度可以说是战后最失败的Developmental State案例。今天推荐一本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Vivek Chibber所著的比较政治的经典Locked in Place,该书通过比较分析南韩与印度的案例,试图解释成败分野的原因。作者认为韩印分流的关键是两者工业化的成败,韩国是出口导向工业化(Export-Led Industrialization, ELI) 的代表,而印度则采用了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Import-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I)。但是要解释为何ELI成功的同时ISI失败,作者认为不能只是关注State,而要采用结构分析方法,重点分析State与国内资本家力量的关系:在韩国,ZF与资本家的力量实现了协调,保证了发展计划的成功。而在印度,ZF的计划指导因为资本家团体的抵制而名存实亡。
具体说,作者提出了四个理论来阐释这一问题:
出口导向ELI与进口替代ISI具有完全不同的经济、政治影响:
ISI:(i) 政府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建立贸易壁垒,使国内资本完全占有国内市场;同时担心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忌讳无序竞争,有利于垄断、寡头制大企业的形成;(ii) 资本家力量一方面需要政府的补贴与保护,但是另一方面却倾向于投资回报大、风险低的产业,所以对于政府具体的资本流向计划并不买账;同时因为没有竞争压力,并无动力进行技术升级。这样就易于导致政府与资本家团体的对抗,产业政策难以推动经济发展。
ELI:(i)政府利用补贴及政府间关系等支持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ii) 资本家力量面临激烈竞争,必须依赖政府,同时有动力进行技术改进。这种相互合作的政府-资本家团体关系有效保证了ELI的成功。
另外,State-Capitalist关系的良恶也源于南韩与印度都有各自的独特条件。
南韩:二战后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逐渐开放了进口市场;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也趋于饱和;(以上两条适用于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日本因为产业转型需要,将在美国的低端市场份额转让给合作伙伴韩国,这让韩国免去了巨大的进入成本;朴正熙的政府改革与出口导向工业化不谋而合。
印度:内战后印度出现了大规模劳工运动,但是印度国会因为固有的对工会运动的抵触并未对此加以利用,来抗衡资本家力量,而是通过组建新工会打消了这股运动势头。此后,资本家并未因此顺应政府的合作意愿,而是始终与政府相左;战后英国大量工厂的撤出,留下诸多产业空缺,印度民间资本趋利进入这些产业,全然不顾政府有意的产业引导和协调计划。
当然,一时的失败并不一定造成长久的困局,但是为何印度会Locked in Place? 作者主要分析了两条可供选择的路径:一是改变投资策略、产业计划;二是对政府自身的改革。不幸的是,印度连起身转向的力量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