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812 77
2008-09-23
三聚氰胺现身雀巢纯牛奶

  继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被查出含三聚氰胺后,雀巢牛奶公司餐饮业用1公升装纯牛奶样本21日又被香港特区食物安全中心检出含三聚氰胺。

  继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被查出含三聚氰胺后,雀巢牛奶公司餐饮业用1公升装纯牛奶样本21日又被香港特区食物安全中心检出含三聚氰胺。此外,新加坡有关方面声称,老字号品牌“大白兔奶糖”也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9月21日抽检的65个奶类产品样本中,1公升装的雀巢牛奶公司纯牛奶(餐饮专用)被检出含百万分之1.4的三聚氰胺,产自青岛,食用限期为2009年5月12日。另有报道称,香港超市也检出雀巢900克装金装助长奶粉有三聚氰胺,已主动回收及停售多款雀巢奶粉。

  对此,雀巢(中国)有限公司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澄清,雀巢1公升装牛奶的确被检出有问题,但雀巢的奶粉肯定没有问题。“早些时候由特区政府授权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如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对雀巢金装助长1+奶粉进行了检测,均没有测出三聚氰胺。”雀巢公司昨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对此也发表了郑重声明。至于消费者已购买的问题牛奶可否得到退货,截至昨晚截稿时雀巢方面没有明确答复。

  除此以外,新加坡农粮与兽医局日前发表文告证实,产于中国的大白兔奶糖也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并提醒当地零售商和进口商务必回收所有来自中国的牛奶以及奶制品,确保所有产品已下架停止售卖。大白兔奶糖生产商冠生园方面昨日向本报回应,这只是新加坡方面作出的检测,目前该公司还没有收到新加坡方面的相关报告,而国家质检总局目前也尚未对样本公布检测结果,因此暂时不会召回产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3 11:35: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9-23 11:36:00

从毒饺子到毒奶粉事件:日本人会怎么看?

9月11日,新华社曝光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婴儿食用后患上肾结石。三鹿先是否认,随即逐步承认了自己在此问题上的责任。截至9月17日,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儿已达6244人,其中死亡3人。此外,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在9月17日宣布,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婴儿奶粉中都含有三聚氰胺。9月18日,国家质验总局表明,蒙牛、伊利、光明三大企业牛奶品的样品10%中,检出了三聚氰胺。目前,政府已经对此事的责任人做出了处置,包括免职和拘留等。
   
    消息传出后,在民众中产生了十分激烈的反应。许多有婴儿的家庭陷入恐慌,纷纷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市场上的国内奶粉有许多被停止销售,而进口的名牌奶粉却被迅速卖完。三鹿的数千万消费者感到愤怒和失望,有的人说“喝了十年的老品牌竟出了这种事情,以后只好自己养奶牛了”,还有的说“这样的企业,不让他觉得切骨的痛,中国的
食品安全工程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网络上看到大量愤怒的言论,股市也随之降到了两年来的最低点。
   
    这一事件使我联想到的是从2008年1月持续到现在,依然没有最后解决的中日之间“
毒饺子”事件。从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下旬,日本兵库、千叶两县的一些地区,若干个家庭逾10人先后发生呕吐、腹泻的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医救治。其中3人情况危重,1名儿童一度昏迷。经调查,发现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食用过原产于河北省石家庄天洋食品厂的同一品牌的冷冻饺子。中国当局高度重视此事,至今坚持调查事件的真相,日本消费者则始终紧密关注着其调查动态。在现在看来,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和背景相似性。
   
    首先是两件事的联系。虽然
毒饺子事件已经被定位“孤立的故意投毒事件”,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两个事件发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时间相差不多——毒饺子为1月,毒奶粉“可能为3月之前”,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门也一样。所以,不排除毒饺子问题上的进展受到了毒奶粉事件的推动。8月6日,《读卖新闻》发表的独家报道指出,中方有人披露了饺子问题在6月份的最新调查进展,日本国内有声音认为,这是毒饺子问题获得解决的重要信号。当时大家都不能指出这一消息被披露的原因。但是目前看来,这正是毒奶粉问题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此时中方的负责机构面临严峻考验,如果某一级的机构出于策略的考虑而发布了这个消息,是很可能的。
   
    更明显的则是两件事的相似性。导致数千名婴儿患上肾结石这一痛苦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检测项目不健全、免检企业权限太大、对牛奶的收集策略不合理、物价上涨、医院服务不足、奶粉的服用方式不对等等。但是,在
毒奶粉事件被发现以后的阶段里,各方处理过程中所浮现出的问题,却与毒饺子事件时看到的很相似。下面,我提出四点看法:
   
    一是中国的大企业社会责任感不足,在处理
食品安全事件时,往往采用“掩盖”的方法。既然三鹿集团在2008年3月的时候就已经接到了客户的投诉,得知有婴儿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而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说法,“三聚氰胺导致的肾结石的发病时间为3到6个月”,换句话说,如果三鹿此时以负责任的态度,及时的公布问题并召回产品的话,那么这六千多名婴儿中的大部分是根本不会患上结石的。然而,三鹿并没有及时向政府报告,而是私下展开了公关活动,包括向举报者提供补偿、谋求网络媒体的帮助和秘密更换销售商库存的奶粉等,试图掩盖这一问题。然而,受到污染的奶粉多达700余吨,这些措施是无法化解这次的严重危机的。中国最大的奶粉生产商犯了这样的错误,显然不是因为缺少技术常识,而是因为过度的看重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把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说到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不得不提出一种观点,那就是某些企业的领导根本就不理解什么叫做“社会责任感”,比如这次被国家质检总局吊销了免检资格的蒙牛集团。今年3月27日,蒙牛集团的董事长牛根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大品牌就得负大责任》,称“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第一要务”。至于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05年,一个孩子喝了一盒酸奶以后死去,而酸奶恰恰是蒙牛公司的产品。听说此事以后,牛董事长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阻止了媒体对中毒事件的报道,并在调查结束之前就收回和销毁了那个城市里的所有30吨蒙牛酸奶,关于这样做的理由,他解释说“因为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是第一位的”。虽然这个案子最后被证明是投毒案,与蒙牛无关,但如果情况不是如此呢?他在此前的行动和公关努力又该如何定性?一个乳品企业的董事长像他一样搞不清什么是社会责任,什么是企业利益的话,那么这个企业的产品出现问题,也就不难想象了。
   
    二是地方政府与大企业之间的复杂联系。按照9月17日国新办发布会的说法,三鹿集团已经在8月2日之后向
石家庄市政府报告了奶粉被污染的情况。然而,石家庄的市委和政府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在两个小时以内”向上级政府报告,而是把报告拖延到了9月8日,即三鹿污染事件在国内被广泛报道了以后。至于河北省省委和政府,也因反应不及时而遭到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批评。针对省市两级政府这样做的背景,9月1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有记者问“政府是否拥有三鹿公司的股份?”虽然河北省官员否认了政府拥有股份的说法,不过从事后石家庄市新华区委发出文件免去三鹿董事长田文华职务这一事实来看,当地政府与三鹿集团之间的联系显然也是非常紧密的。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三鹿集团的官方网站5月6日报道——《河北省副省长孙瑞彬到三鹿调研》,在三鹿隐瞒消息期间里的5月5日,河北省副省长孙瑞彬也曾到三鹿视察和指导。当时孙瑞彬对于三鹿集团取得的发展给与“高度评价”,并强调:“三鹿一定要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的生命,确保每一包牛奶的健康和安全,为全国人民奉献高品质的乳制品;要切实做好企业上市各项前期工作;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研制生产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显而易见,这一现象更说明了这家公司在当地的重要性。
   
    在
毒饺子事件中的情况是,日本消费者吃了饺子并中毒以后,本来应当抛开政治争议,共同查清真相和寻找嫌疑人的两国政府,却陷入了互相批评和推卸责任的争论之中,导致调查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对于毒奶粉事件,恐怕这个问题更严重一些。只不过,这次的受害者是中国民众,而且受到的伤害更加严重。
   
    三是国内媒体仍然没有有效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奶粉污染是涉及大量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极严重事件,国内媒体对此类事件本应加以留意。然而,在6月和7月网络上相继出现许多关于婴儿结石的消息以后,没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9月8日,《甘肃晨报》终于发出了第一篇新闻,但文中却奇怪的没有出现“三鹿”这个品牌,而是称为“某名牌奶粉”。其后,关于被污染奶粉品牌的争议非常激烈,到9月11日,新华社才终于第一个公布了“三鹿”的名字。但是根据克拉克总理的说法,她已经于9月8日下令新西兰驻中国大使馆直接与中央交涉,以求公布此消息。如果这一说法是准确的,那新华社的报道就多少有些“被迫”的因素。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为什么媒体在被遭到严重怀疑的三鹿牌奶粉在市场上大量销售的时候,却不公布它的名字?而这样掩盖事实,得到好处的又是谁?
   
    四是“重外轻内、标准不一”的问题。中国政府对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有严格的标准,但是国家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这个问题在毒奶粉问题上体现的很明显。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说法,此次检测的奶粉销往国内的有491个批次,不合格的多达69个,然而中国出口到孟加拉、也门等国的同类产品是完全合格的。另外,供应奥运会、残奥会的所有产品也完全合格。这显示出政府对出口贸易和奥运会的重视,同时也说明生产出合格的奶粉制品不是什么难事。在这种情况下,491种产品中有多达69种不合格,实在是太不应该。应该说,中国自2000年以后实行的“国家免检产品”制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凡是得到这一称号的产品,在国内都将不接受一般性检查,而检查的缺失正是导致出现不合格品的原因。中国只有像重视出口产品和奥运会专用产品一样,重视自己民众的食品安全,才能真正避免毒奶粉事件的再次发生。难道本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如国家的形象和面子吗?
   
    总之,2008年发生在
石家庄的两个事件,充分的说明了中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任重道远。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3 11:36:5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3 11:47:00
这是中国奶制品行业的一个脓包,看来只是在三鹿这里被打破了!早晚会真相大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3 12:30:00
赞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3 12:35:00

以后想喝奶都要喝现挤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3 12:56:00
动一发而动全身啊,悲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