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举行“对话林毅夫:中国的奇迹”活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名誉院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教授用比较优势理论谈及“中国奇迹”、如何应对经济缓周期、金融改革、国企改革、亚投行等多个热点话题。
用基础设施投资应对经济缓周期
林毅夫说,2008年2月份他就倡导在出现经济下滑、疲软的时候,用基础设施的投资作为缓周期措施做好的时候。当时政府讲的是四万亿,但是实际投资了30万亿。
林毅夫说,“当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东亚经济增长中大量的靠资本积累,没有像美国那样靠自己的技术研发带来TFP生产力的增长’,所以,李光耀预见了东亚的金融危机。 因此,经济持续发展还是只能靠技术经济的支持,就像美国。”
他同时也指出,而“我们投资的是什么领域?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一般要三年、四年才能建成,所以你在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它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当然回报率低,TFP低。”但他仍认为基础设施是一般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世行应欢迎亚投行
对于日前的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亚投行,曾在世界银行供职的林毅夫援引数据说,“在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它的需求是8万亿美元,平均每年需要8千亿。世界银行每年给亚洲地区能提供多少基础设施的贷款5%都不到。”
“世界银行的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亚投行的出现能够让更多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得到资金,来解决他们发展的问题,那世界银行应该感到很高兴,它自己做不了的事情,有别人帮着做。”林毅夫如是说。
从比较优势看战略选择
“50年代开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让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付出了代价。资本极端短缺的状况下,把那些资本配置到重工业,导致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资本能发展起来,所以1979年我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很少,而且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3月27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林毅夫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博鳌对话:中国的奇迹”分论坛作出上述表示。
林毅夫分析了50年代开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指出,5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非常美好的愿望,希望十年超英赶美,在农业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这样的发展让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非常穷,60年代的时候就可以制造原子弹,70年代的时候人造卫星都可以上天了,这是发达国家才能做的事,但是我们做到了,也因此付出了代价。
从1979年的改革以后,中国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当时采取了渐进的双轨的制度,对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继续给它必要的保护补贴,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所以那些产业利用廉价劳动力,在国际上就很有竞争力。所以出口就增长很快,每年百分之十六七的出口增长,中国就变成了世界工厂。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要素禀赋又有很大的变化,在1979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只有非洲国家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500美元了,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资本就不是那么短缺了,而且劳动力从过去极端丰富,到现在劳动力又变成相对短缺了,所以原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逐渐失掉比较优势,新的资本相对密集、技术比较密集的产业,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产业就具有比较优势了。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作为发展战略来讲,应该都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但它的内涵会随着发展阶段不一样,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应该也不同。
在谈到国企改革时,林毅夫亦表示应比较优势理论,而不能不分行业部分领域一刀切。如果一家企业违反比较优势理论,即使拥有补贴也无法支撑下去。
谈到金融改革,林毅夫表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率的市场化,一是多发展地区性的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从目前的情况看,前者做了一些,后者步子迈得很小,大部分农户、小微企业、中型企业都得不到金融支持。
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问答台下提问时,林毅夫表示,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一个大的经济体,所以有很多的互联网的创新,比如说阿里巴巴这种B2C的商业模式,还有像微信这样的工具,因为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而这样一些创新的成功就带来了达到国际市场的机遇,所以我相信互联网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引擎,并且会不断地提供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