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引用腾讯的评论,
而且还不是为了批判它。
(以前一直把批评腾讯评论当作每天早晨的智力早操。)
看来真的老了。
[em01]
下为转载:
http://view.news.qq.com/zt/2008/cdsz/index.htm
“科学界正着手研究一种快速测毒试纸,用这种高科技试纸往食物上一碰,便能知道食物是否安全。该试纸一旦面世,有望成为家庭日用品。”(新华网)
很多媒体在热衷炒作此事,逻辑似乎也说得通——既然食品工业是在介入技术后,才有不测发生,当然可以用漂亮的新技术去矫治一番。
不过,解决技术问题,是否只需要考虑技术手段呢?不妨感性地想想——一个地方,人人手持测毒试纸去超市,去餐馆,去售货机,会是什么情景?
这是买东西,还是做科学试验啊
早上看新闻,说是有种什么试毒的试纸可能研制成功,然后“用不会太高的价格”进入家庭,到时候大家出去买菜或者买什么,用试纸一试就知道是不是有毒了。到时候我看最大的可能就是超市柜台前挤满人,每人象个傻子似的拿条试纸在那里抹来抹去!这是买东西还是做科学试验啊?!
试纸技术,本身都经不起推敲
1、若出现新毒物 于是旧试纸没用了 只能开发试纸二代、三代……
2、若出现伪劣试纸 于是有人用过试纸,依旧中毒 只能引入防伪技术,试纸变得更贵;或干脆全被取缔
3、若出现食品掺入无毒物 于是检测不出来,只能消费者照吃 无任何措施
如果试纸真的有效,将质检部门置于何地
要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从播种到施肥、从喂养到宰杀、从生产到包装、从运输到售卖,都要进行严丝合缝的层层监管,以防止任何一种毒素渗入到食品之中。可是,这一整套的努力还不让人放心,还要用一张纸来检验,体系的威严将会落到哪里呢…
维护食品安全的主体一定是政府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对百姓生活的重要影响,是一个无需论证的问题。而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维护公众的基本生存和幸福生活的权利,是每个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和各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政府天职,不能指望人们用自救的办法分担
网友们笑称要每家养奶牛来保证安全。人人都带测毒试纸与家家自己养奶牛一样,都只是公众自救的一种手段,都不现实也不靠谱。我们不能从大米里认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认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硫酸铜,今天又从奶粉中认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人们通过纳税向政府索取食品安全
我们交的税是做啥用的?我们要交各种的税,商品是流转税吧,每次买件东西其实我们都交税了。我交了税以后,还要自己掏钱去买试纸证明自己吃的东西没有毒?我们是想购买在一个社会里,我们个人做不到的东西,比如警察服务、公共安全,也包括食品安全。结果是我们还要自己承担这些东西。
监管跟不上,便无商不奸
从经济人的天性出发,企业敢这么做是不值得奇怪的。有了三聚氰胺,蛋白质指标也提高了,异味也没有了,国家强制性标准里也没有很明确的限制,在这时候,说企业都不会铤而走险,绝对是欺人之谈。我们不能指望企业个个都道德高尚、忧国忧民。要维护市场的清白、有序和圣洁,主要还是要靠监管、质检机构和法律。
凭个人试纸,行监管之力已无可能
有人从中见到现行制度的某些漏洞,有人重申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也有人谈到企业道德问题,其实以现代社会技术分工及市场划分之细,单凭个人之力进行防范已成为不可能,要免于问题食品、有毒食品的伤害,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归根到底也即制度的力量。
好商品,只出自好的商业伦理
归根到底,可信赖的产品,取决于企业界、整个社会实现伦理的再造。市场意味着交换从熟人社会扩展到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的信赖,需要人们的伦理自觉。我之所以敢吃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生产的食品,是因为我相信,他具有基本的企业伦理。因此,请以孩子的名义,重建商业伦理。
本来是公共课题,却要凭个人力量解决;本来是商业问题,却要凭生化力量解决,试纸办法错位到这个程度,是帮国家社会的倒忙。

[em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