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83 8
2015-04-05
前几天在知乎上提了这个问题,没想到一开始浏览的人很多,毕竟这样的情况很少,但是过了几天以后,浏览的人就开始下降了,呈现高度的边际递减现象,也有几位高手回答了这个问题,觉得说得都很好,但是由于回答的人不多,而我想求更加广泛的讨论,所以在高手如云的人大经济论坛再发一次,希望各位高手讨论一下。先附上我自己的观点吧。

首先,这种由假设到结论的方法,到底是经济学思想的论述一开始所采用的方法,还是从别的学科借鉴过来的,毫无疑问就是后者。
一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人,多半是从教科书上学的,多数也是从供求模型起步的,而供求模型恰恰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导致很多人都误以为,哦,经济学思想的描述就应该是这样做的。由于路径依赖等原因,之后对这个方法乐此不疲。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最大的原因是严谨,其次是能够达成共识,这样可以推动理论的创新。但是,某事有利必有弊。
经济学家说:因为现实世界太复杂,影响因素太多,所以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模型可以完全贴近整个世界,所以就只能先对现实情况进行简化性的假设,在一定的推导之下,得出一个简化的地图,通过这个地图去看待这个世界。请注意,这里用到了简化,那就意味着信息的遗漏,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有知友说到,只有重要的,系统性的信息才会放进模型,经济学家不怕损失信息,那好,怎么去衡量重要性呢?
这里举个例子,比如研究,户籍制度是怎么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
这里一个很明显的逻辑就是,户籍制度会造成雇主们对农民工的歧视,导致农民工只能从事又脏又累有苦的工作,或者是同工不同酬,或者是在社保等方面无法与城市劳动力共享,造成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困难,有些可能因此只能返回农村。
很多文献采用了刘易斯或者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去分析这个问题。为了扩展它们的模型,很多人把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影响通通归纳为:成本,然后加到模型中去,在公式的推导下,得出了一个貌似能解释这种现象的简化的模型。
姑且不去谈这个模型能不能解释,是不是合理。这里有个疑问,
户籍制度造成的对农民工的歧视,会不会造成农民工自卑的心理呢?这种自卑的心理会不会也是返回农村的原因呢?但是问题就来了,这个因素重要不重要?把它简单的简化为成本对不对呢?经济学家们如果把这个自卑的心态化为成本放进模型当中,这显然就会遗漏掉信息,虽然有行为经济学等学科有心理成本这个概念,但是用成本来衡量这种自卑的心态到底正确不正确?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举例了。


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之前好久都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为了解释世界还是解决问题?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只要经济学存在的一天,都会一直讨论的问题吧。
在学校时可能会发现,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相关专业的老师,大多都是强调是要解决问题,而数量经济学相关专业的老师,普遍强调是要解释世界,而在经济学数学化十分普及的今天,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也都是强调只能解释世界,而不能用来解决问题,最典型的是弗里德曼。
我认为,一般人应该都会认为,只有先正确的解释了世界,然后才能说去解决问题,但是,经济学的思想如果用数学模型化会会导致现实信息的遗漏的话,那么,对解决问题的帮助肯定会减少很多。
我想,这最终应该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吧,如果学习经济学是为了对理论作出贡献,那就强调在学好数学的基础上将经济学所提到的现象进行量化,对理论作出边际贡献。如果学习经济学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强调活在当下,那么就不会太强调经济学的数学化,而会把现实世界的现实问题先搞清楚,之后利用经济学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不知道各位高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4-5 22:19:11
沙漠狂鹰 发表于 2015-4-5 22:04
前几天在知乎上提了这个问题,没想到一开始浏览的人很多,毕竟这样的情况很少,但是过了几天以后,浏览的人 ...
说实话,在接触《中级微观经济学》之前,我真的傻乎乎地以为《初级微观经济学》里面的供求解析几何,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全部了,所有价格和市场出清行为都可以解释。但是,数理逻辑的严谨推演才是“服众”的方法,这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理论界定义的东西未必准确:存准率是冲击力巨大的政策工具,但在中国频繁使用且高效灵活,没有什么副作用。解释问题不如解决问题重要,因为人都要为了明天活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6 08:17:04
沙漠狂鹰 发表于 2015-4-5 22:04
前几天在知乎上提了这个问题,没想到一开始浏览的人很多,毕竟这样的情况很少,但是过了几天以后,浏览的人 ...
楼主的观点我基本赞同,我也有过这方面类似的思考。我是做农经微观实证研究的,刚好也做过劳动力流动这块。也正如你所说,遗漏变量是难免的,基本不可能把所有可能变量全部纳入模型。通过建模把理论上和已有实证文献中可能的变量纳入模型,寻求一个特定研究区域普适性的规律,这是大多数应用实证研究的出发点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6 08:38:25
“经济学的思想如果用数学模型化会会导致现实信息的遗漏的话,那么,对解决问题的帮助肯定会减少很多。”

我觉得应该这么说: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之美就在于“现实信息的遗漏”,在于简化。而且,解决问题,解释世界,和对理论做出贡献,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举个例子,2008年金融海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其影响无远弗界。我们先试着解释其发生的原因,再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对理论进行改进,最后可能会归纳成一种新的经济思想,现在我们似乎仍停留在第二步,我们试图用数学模型从各个角度来解释这个复杂事件并提出解决方法。。。(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collection&action=view&ctid=2580&fromop=al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6 11:07: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6 11:18: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