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828 0
2015-04-09

3528.太阳系内可能与太阳同期形成的行星

2015.4.9

太阳系内有两类行星:一类是土星、木星这样的巨无霸,一类是火星、地球这样的类地行星。这种差别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前者可能是与太阳同期形成的行星,而后者是银河系大体稳定之后伴随银核、太阳内部新的对偶层次的产生形成的。

网上搜索,银河系的年龄大约136亿年,太阳与地球、土星、木星的年龄仿佛,都在45——46亿年之间。如果真是这样,本文就没有必要写了,可现代物理有太多的假说和不确定性,再多一些也无妨,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银河系的年龄是根据所谓宇宙形成的时间推出来的,两者都不具有可靠性。太阳的年龄居然比银河系的年龄少了那么多,太阳是如何形成并纳入银河系的呢?

我不认为宇宙存在年龄和界限,星球、星系的形成(聚变)和毁灭(裂变)都存在爆炸现象,但宇宙未必形成于奇点的爆炸,因为奇点的形成本身就是疑问,全部宇宙物质可以形成一个奇点吗?拿出证据来!奇点形成之前宇宙就不存在吗?如果存在,宇宙的年龄又是多少?不存在,奇点从何而来?

从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的关系分析,我认为正负电荷存在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正负电荷存在的普遍性,正负电荷与光子的相互转化、光子与原子的相互转化说明不同物质形态之间存在共同物质基础的内在联系,正负电荷的存在可能是这种共同的物质基础,所以正负电荷的物理属性可能是基本物理作用力的物质基础。

正负电荷及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可能是星球、星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太空环境可以使这种聚集相对庞大。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必定形成磁场、电场,达到一定程度引发正负电荷的交流和聚变,以原有偏电荷物质为基础形成正反物质星球,在正反物质星球的基础上形成对偶的两大星系。因为正负电荷的聚变可能形成数量相等的正反初级化学元素:氢、氦同位素,宇宙射线的成分可以证明这种猜想,这种猜想也来自宇宙射线成分的分析。核聚变一旦发生就会连续不断的进行,直到聚变材料消耗殆尽。核聚变未必总是热核聚变,持续不断的热核聚变可能导致核裂变及冷核聚变的产生,所以所有星球都有层次现象。层次现象说明热核聚变存在极限,达到一定程度转化为冷核聚变,或聚变暂停。冷热核聚变的交替必定形成原子的离子现象,即偏电荷现象,在太空的对应区域聚集相反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星球自身核聚变辐射的宇宙射线就是相反偏电荷物质,所以系统内的一、二级恒星互为正反物质星球,相伴形成。伴随二级恒星内部层次的出现,就会有对偶相反物质行星的出现,略迟于主星,但年龄相仿。

主星形成的同时,星系相伴而生,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相对匮乏使星球、星系的成长速度显著放慢,类地行星只能一颗颗依次产生,质量与伴生星球不能相比。这里需要说明与主星不同层次对偶的主要是偏电荷,而不是固态偏电荷物质。所以,较少固态偏电荷物质星球可能伴有不成比例的大气层和偏电荷聚集,大气层的厚度未必与星球固态质量成正比。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