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比如说某工厂为生产产品而排放了污水,这就污染了河流从而影响到周围人的身体健康,而周围人与这个工厂没有经济上的来往,同时这个工厂又不给周围人经济赔偿,这种情况就叫做负外部性.又比如一个人在院子里点烟花给自己欣赏,但放烟花的同时不但给他带来了快乐也给他周围在看烟花的人带来了快乐,而周围的这些人却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周围的人搭了这个人放烟花的”便车”。
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由于节约的成本1,000,000元大于50,000元,设置红绿灯是有效率的。
市场会提供这个有效率的结果吗,可能性比较小。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产品的利益这种机制失灵。对于红绿灯提供者而言,他必须能够把那些不付钱而享受红绿灯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生产成本。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消费者这种行为意味者生产公共产品的厂商很有可能得不到弥补生产成本的收益,在长期中,厂商不会提供这种物品,这使得公共物品很难由市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