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的本质是城市——区域联系的加强,是城市——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城市区域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表现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由无序竞争到有序竞合再到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城市区域的发展总是动态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区域化出现了新形势,具体表现如下:
1、从全国范围看,一级城市区域日臻完善和成熟。一级城市区域是指拥有国际性城市一座以上,区域内人口2500万以上,具有全国影响性的城市区域。现全国共有三个一级城市区域,分别为:一、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沿江地区、浙江杭嘉湖地区及宁波、绍兴、舟山三市,面积9.961万平方公里,至 1997年有城市 55个,建制镇 1396个,人口7300多万(其中城市人口2464.38万),己形成我国目前最大的大城市区域,并由中心城市、城市发展轴线和次级城市群及其腹地构成。其中由上海、南京、杭州3座特大城市以及无锡、苏州、常州、宁波、南通、镇江、扬州、湖州、嘉兴、绍兴、泰州、舟山等大中城市构成了该区域的中心城市体系。沪宁、沪杭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沿海地带己经成为本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主要轴线。长三角城市区域已成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其势头发展迅猛,被公认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带。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的珠江水系汇合处,大部分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它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及部分地区,面积为 41596平方公里,2000年这个地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只占广东省的31.2%和 23.4%,但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了广东省的 70.2%。从己奠定的基础来看,在整个珠江三角洲上,形成了高起点发展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高标准、大规模发展的第三产业,培植起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科技、旅游、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形成了集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三、环渤海城市区域,其中心城市是三足鼎立的双中心城市,即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共包括大连、鞍山、辽阳、沈阳、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天津、北京、廊坊、保定、沧州、德州、济南、东营、泰安、淄博、潍坊、青岛、威海和烟台共27个城市。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势较平坦,有众多的天然良港;资源和物产丰富,主要矿产品位好,含量高,便于开采和加工,海洋化工和鱼类资源最具竞争力;工业相对发达且主要是重工业;科技实力雄厚,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工业科技人才;交通和通信系统日趋完善,可以通达国际国内的绝大部分城市。
2、二级城市区域的构建日益活跃。二级城市区域是指具有全国性超大城市一座以上,区域人口达1000万以上,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的城市区域。现正在积极构建的二级城市区域有:南京城市区域、武汉城市区域、成渝城市区域、西安城市区域和沈大城市区域等。南京城市区域包括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南部和安徽省的马鞍山、芜湖、滁州及巢湖部分地区。在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条件下,以南京为中心均可在一小时内到达,又称为 “一小时都市圈”。2003年8月八市政府领导共聚南京商讨建设规划之大计。目前湖北省和武汉市正谋划打造“武汉城市连绵区”,使之成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增长极”。从武汉及其周边的情况看,是具备打造“武汉城市连绵区”最基本的条件的。特别是在发展极方面,目前武汉市城区人口规模已近400万,规划2020年将超过500万;黄石城区到2020年将与大冶城区基本对接并融为一体,人口规模将达到120万;另外,鄂州——黄州长江大桥即将通车,若这两个城市也能重新携手,构筑为一个城市,其2020年也将成为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除此之外,还将出现仙桃、孝感、潜江三个大城市、咸宁、应城、汉川三个中等城市,若再包括其它小城市,其城镇人口总规模将达1300万左右。成渝城市区域范围包括成都市、资阳市、内江市的全部县、市、区、重庆市的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双桥、渝北、巴南11个区,江津、合川、永川三个市,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壁山6个县。成渝都市带区域范围总面积47436.46平万公里,总人口3390.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926.22万人。共有1个直辖城市、l个省辖城市和8个县级市。目前该区域以成都市、重庆市为核心,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投资环境越来越好的城市群,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该城市区域的建立和完善将使之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兵,成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
3、三级城市区域的建设和规划纷呈叠出。三级城市区域是指拥有特大城市一个以上,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区域。目前在筹建的有长株潭城市区域、佛山城市区域、太原城市区域、海口城市区域等。长株潭城市区域的建设不仅受到湖南省的高度关注,而且受到国家计委和世界银行的高度重视。当前湖南省正实施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为龙头的“一点一线”战略,国家计委己将长株潭城市群列入全国“十五”城市化发展的重点联系区域,世界银行亦己原则同意把长株潭城市群纳入CDS(城市发展战略)计划。2003年初,佛山市合并了代管的南海、顺德、三水、和高明市,将四市设为佛山市的四个区,积极规划建设“大”佛山,打造广东省第三大城市。“大”佛山市成立后,市政府的第一项决定就是投资60亿元建设大佛山统一的城市道路网,确保从佛山市区到各区30分钟到达。太原市和晋中市相距仅28公里,两市规划相互接近发展,为两市合并作准备,并以次为契机,谋求构建太原城市区域,使之成为华北地区联系东西部地区的纽带。海口城市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虽不是特大城市,但考虑到海口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和唯一的大城市,加之海口市于2002年底,已将比自己行政面积大近10倍的琼山市合并,故仍将其列入三级城市区域。
另外,正在构建地方性城市区域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云南个开蒙城市区域和山东鲁南城市区域。云南个开蒙城市区域包括个旧、开远和蒙自三个城市,该区域的构建是为了充分发挥三市各自不同的区位、资源和人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资产重组、优势互补。鲁南城市区域包括曲阜、兖州、济宁、和邹城四市,目前四市谋划以旅游资源为中心,进行一体化整合。
注:一二三级城市区域的提法为我首创。
弱弱地问一下,楼主的城市区域划分主要依据除了人口,还有哪些?与顾朝林等的城市经济区划分及一些学者的都市圈、城镇群的划分有何区别?仅仅是在层次上吗?下一级的城市区域与上一级的城市区域是否存在包含关系?
在中西部的城市的城镇群(还是叫城镇群吧,城市区域有点拗口),目前为止,武汉、成渝、关中哪一个发展的较好,哪一个更有潜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3 16:38:5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3 19:53:13编辑过]
请看看国外对城市区域的研究:
城市区域包括单一型城市区域和复合型城市区域。单一型城市区域是指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区域,它的发展既表现在城区半径的扩大,也表现在城市群的组合。以英国的伦敦市发展为例,先从较小的“伦敦城”发展到“内伦敦”,再到“大伦敦”,最后发展到巨大的“伦敦区域”。复合型城市区域是由于城市集中发展之后的循序性扩散与跳跃式扩散,使许多原本不相干的和联系很少的城市逐渐连为一体,形成的城市区域。各国采用了Urbun Complex(城市综合体),Urban Area(城市地区),Comurbantion(城市聚集区),Metropolitan Area或 Metropolitan Region(大城市区域)等名词来表达不同的复合城市化空间。美国从1930年起至1960年先后提出了 “大城市地区”、 “标准大城市地区”、“标准大城市统计区”等概念。日本参照英美经验,于1954年提出了“日本标准城市地区”的概念和划法,以后发展为“大城市区域”。但世界各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进程是如此迅猛,以致美、日在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大城市标准很快落后。1980年美国政府又进一步提出了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区域”的规定,称为“基本大城市统计区”(PMSA)和包括几个PMSA的“结合大城市统计区”(CMSA)。并于1988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城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MIR)的概念。以后,更有1993年尼尔·R·佩尔斯刚等人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名词Citistates。
在研究城市区域的学者中,最早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法国的城市地理学家戈德曼、英国学者P·霍尔和日本的城市经济学家山田浩之。戈德曼于 1957年提出大都市带( Megalopolis)的概念。他指出,大都市带是市街区成片地连在一起,消火了城市与乡村明显的景观差别的地区;一个大都市带,至少应居住2500万的城市人口,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霍尔在20世纪70年代所著《世界大城市》一书中把“大城市区域”扩展为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地区。他指出,1970年前后全世界大城市区域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有24个,其中1000万以上的有6个,即东京—横滨、纽约—东北新泽西、大阪—神户—京都、伦敦、莱茵—鲁尔、莫斯科。山田浩之在1978年出版的《城市经济学》中指出:“‘郊区化’发展的结果,是城市的郊区向已同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结成一体关系的区域发展,而且,还可以看到现代大城市地域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自此,城市的区域就应包括老城区和新城市化的郊区两部分。于是就出现了大城市区域 (Metropolitan area)这个概念。”
其后,再次引起人们关注的是Citistate概念的提出。美国于199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CITISTATES的书,作者尼尔·R·佩尔斯刚和柯蒂斯·W·约翰逊、约翰·S·霍尔自己介绍,书名是他们创造的一个新词汇Citistate的复数表达。作者认为,现在对城市区域进行概括所曾使用的一些词汇,包括大城市区域(Metropolitan Area)、城市群(Metropolis)、城市聚集区(Comurbantion)等已经显得过时,它们能表达城市量级和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但不能反映它的本质。而只有Citistates才能完整反映美州乃至全球现今形成的城市区域的全部意义,并预言这些Citistates将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和将要到来的新世纪经济活动、政治管辖和社会组织所关注的焦点。一看到Citistate,猜你可能是YangBo。
你说了很多,但我感觉还只是概念上的区别,所指的内容与都市圈、城镇群没有什么区别。认为在本质上都是实现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都市圈也是城市区域,且更强调了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跨区域的合作、协调。
对前两个一级城市区基本没有意见,但环渤海城市区,向你所说的是三个双核结构组成,能否算一级城市区?如果算,那可能存在标准的不一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3 22:54:11编辑过]
20世纪初以来,国外研究城市区域的不同概念相继出现很多种,主要包括: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District)、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城镇群体(Town Cluster)、大都市带(Megalopolis)、城市功能区(Urban Function Area)、城市场(Urban Field)、城镇体系(Urban System)、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Desakota Area等。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区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早在1910年,美国就提出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Area)的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标准大都市区(SMA),1959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一直沿用到1980年,以后又改称大都市统计区(MSA)。
英国学者E·霍华德(E·Howard)最早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城镇群体(Town Cluster)的概念。但现在英国及许多西欧国家则普遍使用英国学者格迪斯(P·Geddes)1915年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一书中提出城市扩大到更大范围内而集聚、连绵形成新的城市群体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甚至世界城市(World City)。他认为当时英国已有七大这样的集合城市区和大伦敦城市群等,而法国的大巴黎、德国的柏林——鲁尔区、美国匹兹堡、芝加哥、纽约等地区亦以形成城市群等。而城镇体系(Urban System)的概念也于1950年邓肯(O·Duncan)在其著作《大都市和区域》中首先明确提出,并阐明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60年代中期后,美国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城市区域概念,如:城市功能区(Urban Function Area)、城市场(Urban Field)。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首先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指的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邓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1989年,加拿大学者McGee提出“Desakota”概念,指的是在同一地域上同时发生城市性和农村性的行为。它被用来表示在亚洲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的、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它非农行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商品和人流相互作用十分强烈的发展地区。并探讨了其发展的机制。“Desakota”描述的即是类似城镇密集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形态。
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10—20年代提出类似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如“城市经济区”、“经济城”、“规划区”等。曾有多位学者如博戈拉德等人分别对乌克兰等前苏联的城市作过研究,并从中心城市最低人口数、外围地带最低城镇居民点数、中心城市到集聚区边缘的距离等指标,提出城市密集区的界定方法。
在国内,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都处在探索和完善中。同时,城镇密集区在国内仍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并借鉴了国外有关城镇区域的研究成果,提出许多相类似城镇密集区的概念。
姚士谋对中国的城市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给出了城市群的定义,而事实上,城市群要比城镇密集区的等级要高。他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他把中国划分为五个超大型城市群(沪宁杭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和八大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
顾朝林探索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和核心区的空间演化规律、城市边缘区功能及组成要素、特性等重要方面,在对广州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由内缘区和外缘区两部分组成,城乡接合部只是城市内缘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并借鉴城市核心区和城市影响区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广州市城市边缘区(内缘区和外缘区)的划分。
城市群的概念在中国应用比较广泛,姚士谋和崔功豪均认为城市群比城市密集区要高一个等级。崔功豪认为“城镇群体空间和一般的人口稠密、城镇群体分布的空间形态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在工业化社会,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发展过程中,有着主次序列、相互分工协作的城镇有机系统,而后者是在区域经济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城镇自发形成、孤立发展、缺乏内在联系的无序状态。”胡序威认为城镇密集区与城镇群相比,前者更强调城乡间的相互作用和城乡一体化,而城镇群则更侧重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董黎明教授认为:“城市群,又称为城市密集地区,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相应的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的区域内,形成由若干个大中小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各具特点的城镇集聚而成的城镇体系。”他认为城市群等同于城市密集区。
此外,周一星还提出了“连锁城市区域”(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以此反映城市间、城乡间相互紧密联系以及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特征。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有许多类似提法,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的称都市连绵区,有的称都市连绵带,还有准都市连绵区、都市经济区、大都会区、城市群、城市、密集地区等。
…………………………………………………………………………
以上是我做城镇密集区方面的课题的一点点内容(参考文献省略),供大家参考。
注:一二三级城市区域的提法为我首创。
大家都不妨埋着头务实地做自己的研究,哪有那么多“首创”哟,不要炒概念,没有意思
楼主所谓的“城市区域”无非就是学界早已不是新鲜概念的“城市群(区、带)”换了个说法而已,而所谓的一二三级无非就是按中心城市的等级(国际、全国、国内区域、……)来进行了一个划分,人家不分一二三级也可以分为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所以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创新之处。
而其中对于一些具体的“城市区域”的界定上我觉得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楼主无非是把一些现有的提法进行了一个汇总,并没有什么有见地的新颖的观点。
恕我直言吧,得罪之处请多见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5 10:57:22编辑过]
至于概念的创新,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研究和实证的基础上的,如果凭空地提概念,未免有炒作之意!关于城市的聚集状态的命名,目前已有许多类似的概念,个人认为在此阶段我们应该是统一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概念,而不是在去做类似的“创新”。
首先我感觉楼主所谓的首创有点问题,你对中国城市的划分标准实际上只是对原有标准名称的一次修订,因为在70年代国际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就有按照城市影响力来做对城市规类的标准,按等级一次为世界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
其次,当前我国对都市圈问题的研究国内分为许多派别,例如中科院地理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都是以自己的导师为“龙头”,博士生为“龙身”,你看国内研究都市圈的文献也许会发现这一情况。但我感觉最重要的是提出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标准,特别是一个科学的量化指标,比如你谈到淄博属于你规类中的二级城市,你也许有自己的理由。但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何能服人?
最后,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都市圈是虚体概念,城市群是实体概念;都市圈重在考虑圈体的辐射效应,城市群重在考虑群体功能间的耦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