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867 86
2008-09-28

为自由市场一辩

 

英国《金融时报》社论 2008-09-28

 

金融系统已岌岌可危。在恣意妄为多年之后,银行们已几乎停止同业借贷,此时,美国国会正在考虑是否为它们提供支持。如果银行系统继续分崩离析,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将十分可怕。但还有一种更大的风险:正在思考华尔街蠢行的政客们,可能由于完全丧失对市场的信心,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作出错误的决定。

 

这将不是第一次。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市场被认为已经失效,美国立法者试图通过管制找到穿越危机的捷径。被广泛效仿的《司莫特-郝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使成千上万种进口商品的有效税率提高了三倍,加深了1929年至1933年间的“大萧条”。而反市场情绪的盛行,让欧洲一些初具雏形的民主政治付出了更高昂的代价:法西斯主义。

 

尽管当前危机非常严重,但引起如此极端反应的可能性仍然很小。不过,政策制定者完全有可能加重已经由金融行业不负责任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因而,此时我们应该牢记开放的市场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压制开放市场的社会将会等到什么后果。

 

一些喊得最响的批评家没有多大兴趣弄清问题出在哪里,更没兴趣思考如何补救,也全然不去计划今后如何防范类似问题。这样的批评是无益的。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温•威廉姆斯(Rowan Williams)本周对英国政府出台卖空禁令大加赞赏。他的同行约翰•撒塔姆(John Sentamu)则宣称,卖空银行股的那些人“显然是银行劫匪和资产剥夺者”。这些话出自心地善良的人口中,但他们看不到偷车贼、废品堆放场的机械工以及购买了汽车保险、当车失窃后得到赔偿的车主之间有什么道德或实质上的区别。

 

美国纽约州司法部长安德鲁•库默(Andrew Cuomo)更进一步,将卖空者喻为“飓风后的抢劫者”。这种比喻有失公允。难道卖空者还要遭到美国国民警卫队的射杀么?

 

这类情绪的问题在于,它于事无补。有人喜欢以比喻的手法进行批评 —— 例如“脱缰的资本主义”、“无节制的贪婪”,却不愿意说明他心目中的“缰绳”和“节制”究竟是什么。

 

我们首先来看看华盛顿的纾困计划。为什么纳税人应该拯救腰缠万贯的银行家?我们应该强制他们为此付出什么代价?这些是自然而然的问题,但并非全部。我们还应当问,纳税人出钱支持银行系统,是否能够从中直接或间接地获益?答案是肯定的。银行系统濒临崩溃,而崩溃将给普通百姓带来悲惨的后果。盈利企业和信誉良好的消费者将受到损害。成功的救援将可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甚至有微小的机会让纳税人从中获利。这就是救援的理由。美国国会对救援计划详加审查无可厚非 —— 尤其是考虑到该计划缺乏监督 —— 但许多议员也许更想借此收拾一下华尔街。

 

不过,实施更有效的监管,其理由不言自明。人们很难为这样的银行系统辩护:银行高管们拿走数百万美元的薪酬,而回过头看,当时他们的业务从根本上就存在着缺陷。这看起来就像是对经营失败的奖赏。2000年以来,我们已经目睹了两场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破裂,和当前的银行业危机。这样的经历很难让人对资本市场当前的效率或透明性抱有信心。

 

本轮危机常被说成是放松监管的结果,但它同样也是以前实施的、注定会造成恶果的干预的产物。由于优质抵押贷款行业被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垄断,次级抵押贷款迅速增长。“两房”是由政府创立、受政府监管、实际上受到政府担保的机构。证券化是为了绕过资本方面的要求。但它也创造出了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的金融工具。用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话来说,这些金融工具的确是“金融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资本市场显然需要更为完善的监管,但政策制定者应当谨防意想不到的后果。市场是试验场,也往往是错误的发生地。市场的优越之处,并非因为它具有完美的效率,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奖励成功,淘汰失败”的机制。人类至今还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

 

现在不是为自由市场辩护的好时机。然而,我们又必须为之辩护,辩护的理由不仅在于自由市场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纪录,也在于这句格言:“明智的做法是让成年人自己做主。”

 

自由市场并非一种“原教旨主义宗教”。它是一种机制,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两百年来,它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即便是在危机重重的今日,本报也以为自由市场辩护为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9-28 16:47:00

"自由市场并非一种“原教旨主义宗教”。它是一种机制,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两百年来,它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即便是在危机重重的今日,本报也以为自由市场辩护为荣。

继续意淫!!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8 18:47:00

经济学的最基本约束条件:选择。

自由主义:越自由,选择就越多。

交易费用:选择就越多,费用越底。

价格理论:用最底的代价寻价,形成价格。

机会成本:成本不就是代价吗!!

经济学的大师看到的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只不过看问题的“切入点”不同罢了


winston1986  金钱 +50  奖励 2008-9-28 18:51:5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8 18:54:00
以下是引用overzenith在2008-9-28 18:47:00的发言:

自由主义:越自由,选择就越多。

交易费用:选择就越多,费用越底。

价格理论:用最底的代价寻价,形成价格。

呵呵,真有意思。

不妨再解释下:

选择越多,(交易)费用越低?不一定吧?

用最低的代价寻价?是寻找商品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8 19:03:00
以下是引用四个id在2008-9-28 18:54:00的发言:

呵呵,真有意思。

不妨再解释下:

选择越多,(交易)费用越低?不一定吧?

你把选择看做无穷大,你会舒服多了

用最低的代价寻价?是寻找商品吧。

是代价,不是商品

要的到,你就要付出,而且得到总是大于付出(理性人假设)

这过程不就是寻价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8 19:12:00

那你如何解释下面这句话:

企业由于利用权威关系间接定价,节约了“交易费用”,从而成为市场的替代物,

即“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市场的替代”。

如果市场商品越多,交易费用越低,那干嘛要搞企业?是企业家的自娱自乐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