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228 0
2015-04-12

zou按:研究未必是博士,或者211以上高校才可以为之的事情。研究受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驱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人性的追求应该受到任何层次学校的鼓励与尊重。

大学老师,主要工作无非就是教学与科研。我不主张所有老师都来做科研,但我本人主张以研立教,学校也给了我期望和机会。进校不久,我就申请了市教委“优青”项目并获得立项。当然这个项目难度不大,但有了一笔科研启动经费,这对刚毕业的硕士来说,极其难得。接下来我又申请了市教委的“晨光”计划,这个项目却是极具挑战性。我们学校有2个申报资格,而我很荣幸被学校推选出去竞争。遗憾的是,我并没能抓住这个机会。我记得当时面试,面试官就问了一个问题,即模块化的起源,但他对我的回答并不满意,他大致认为模块化这个概念用于服务业有些牵强,我这个研究主题没有引起他的兴趣,那么失败也大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我虽然热衷于科研,硕士期间也经受过较为严格的研究训练,并称得上受教于名师,但我主要是企业项目研究经验相对丰富,而对于学术研究其实少有涉猎。而所谓的纵向科研课题与横向项目的研究应该还是有很大不同。进校以来,我的科研总体上并不顺利。不过不管环境多么艰苦,我都一直坚持在做,而且那时候研究方向也都一直坚持着没有改变,几年后我还为此出版了学术专著。这本专著没什么影响力,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

我在坚持科研的同时,对自己也保持自信。相较于一些已经发表好成果的同行,我并不羡慕他们,我甚至觉得他们的基本功存在缺陷。当然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其实一旦走上了科研的道路,每一篇论文的研究都充满了未知。然而,自信给了我一份坚持的勇气和决心,这使得不管我的学术之路多么孤单与荆棘满丛,我总是能持之以恒的保持激情。

做科研最为苦闷的是一个人盲人摸象。毕业后,我从事的专业和导师的研究基本上没太多关联,所以在研究上我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另外,学校的工作也比较杂乱,研究氛围缺乏。但可喜的是,学校并没有因为我是新人而不信任我,相反,我好几次的项目申报,都在学校成功入围,关于这一点,我是很感谢当时的匿名专家评审,尽管这些人我甚至连名单都已无法知晓。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种科研推选的好氛围给予了年轻人存在的理由和希望。我希望这种相对自由和公平的科研推选风气能一直有效传承下去。管理者未必要在台上慷慨激扬,其实默默无闻也是种巨大的力量。

学术型学位的人毕业以后毫无疑问对学术有着无比的敬重与热爱,然而毕业之后面临的诸多评价体系却并不清晰,甚至连好与坏的标准都不是那么明确,所以大多也只是做苦力的命。于是乎,面对现实的无奈,很多人选择“蛇行”或干脆“猫步”。另一方面,目前的高校教师要求都是博士,而好点的高校要求“权威”才能毕业,读博期间,辛辛苦苦发文章,也就是唯论文论英雄,谁能发谁牛。然而,国内博士大多就业于非211高校,这些高校当然鼓励大家高学历,出成果,然而实际用人和考核的时候,发文章却不一定管用。那么大学的教学究竟是自上而下的规定?还是尊重教师的客观情况?抑或是两者如何能最佳的结合?这其实是一套系统工程,现实中也永远充满争议。但无论如何,用逻辑说话都应该是一种起码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是应该获得尊重的信条之一。遗憾的是,现实中却总是出现有理难辨、无处寻理以及程序合理导致的结果荒谬问题。但我相信,中国的高校正在经受巨大的变化,年轻人投身教育应该能获得渐为乐观的成长空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