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65 2
2015-04-13

作为曾经的欧洲手机代表、曾经的芬兰国家象征,被微软收购的诺基亚试图凤凰涅槃。2014年初,微软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以及大批专利组合的授权。对于这场收购,诺基亚时任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在电视中含泪说到:"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但我们输了。"这一幕,当时让许多诺基亚支持者黯然泪下。

北京时间4月11日上午消息,阿尔卡特朗讯(以下简称“阿朗”)股价周五大幅上涨近5%。本周五有报道称,诺基亚将出售Here地图业务。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诺基亚收购阿朗无线业务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完成对Here地图业务的出售,诺基亚将完全专注于电信设备和知识产权授权业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阿朗提出收购将可以实现更好的整合。另一方面,出售地图业务将给诺基亚带来更充足的现金。

德国媒体去年12月报道称,阿朗和诺基亚于去年秋季重新启动了并购谈判。2013年,路透社报道称,关于是否对阿朗提出收购,诺基亚正在进行内部讨论。

一些投资者认为,诺基亚和阿朗的并购将形成协同效应,有助于削减成本,并更好地与爱立信、华为和思科竞争。

为何“惨败”?

新华社记者李骥志、张璇、徐谦曾撰文,对诺基亚为何在智能手机时代遭遇惨败作出分析。诺基亚公司创建于19世纪中期,从事的是芬兰传统造纸工业。19世纪末,公司敏锐地将无线电产业纳入经营范畴。20世纪60年代,诺基亚成立电子部,奠定了后来电信集团的雏形。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芬兰出口行业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此时,诺基亚做了一个关键抉择,它果断摒弃造纸、化工、橡胶、电缆、能源等传统产业,只保留了电子部门。

这次“瘦身”计划,后来被证明是一次成功的战略选择。诺基亚致力于为大众生产便宜、实用、耐用的手机,并将北欧人独有的执著、严谨、精于钻研等特点发挥到极致,在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不断创新,把竞争者抛在身后。

就在诺基亚凭借塞班系统占据智能手机市场50%以上份额之际,乔布斯带着他的“苹果”杀入移动终端市场,改变了竞争规则。没过多久,谷歌开发了开放源代码的安卓系统,也成为新的规则制定者。

塞班公司由诺基亚与爱立信、摩托罗拉等于1998年合资成立,旨在开发一种可以在手机及其他移动通信终端上运行的开放性操作系统。但是,与苹果的IOS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相比,塞班在触摸屏体验、兼容性和移动应用等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在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交互及扩展方面也存在很大劣势。

其实,诺基亚已经着手研发基于Linux的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Maemo(即后来的MeeGo),用以作为塞班的换代产品。但是,本世纪初的诺基亚与上世纪90年代已不能相提并论,过于辉煌的塞班系统反而成了包袱,而新的MeeGo系统尚未得到市场检验,导致诺基亚未能作出像上次一样明智的抉择,从而失去了战略先机。就在苹果和安卓问世之后的2008年,诺基亚仍执意收购塞班公司的所有股权,将之作为自己的独占系统。

此后,诺基亚开始连走背运。2009年底,摩托罗拉、三星、LG、索尼爱立信纷纷终止研发塞班平台,转而采用安卓系统。塞班的市场份额日益萎缩,2010年被安卓赶超。2010年10月,诺基亚聘请微软前高管埃洛普出任总裁,后者做出了与微软结盟的决定。

芬兰经济研究所教授于尔基·阿里-于尔克带领的研究团队认为,现在看来,诺基亚过久地留恋塞班,未能及时推出换代系统,也没有立即采用安卓平台,而是选择绑定并不成功的Windows Phone,这时它的败局已定。“一步错,步步错”,后来的一系列合作,直到手机部门与微软合并,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芬兰瓦萨市议长斯特兰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说诺基亚早期注重的是产品耐用、实用和用户友好性,后期采用Windows Phone系统、推出炫目旗舰产品则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的政治决定。“忽视了用户体验,就要失去市场,这是竞争法则。”

“输”在哪里?

一是输在手机市场占有率。诺基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电信集团,从事通信设备与服务、软件技术开发、电子终端制造等。其中最为广大用户所熟知的,恐怕还是手机生产。2008年,采用塞班系统的诺基亚手机一度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在苹果和三星的冲击下,诺基亚份额急剧萎缩,目前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只有大约4.6%。

二是输在盈利能力。手机市场份额被夺走,大大影响了诺基亚的盈利能力。2008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中,诺基亚跻身第88位,盈利98.6亿美元。但在2012财年,诺基亚未实现盈利,且被列为500强中亏损最多的50家公司之一。而同一年,苹果、三星、微软、谷歌几家公司盈利均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苹果盈利高达417亿美元。

三是输了公司形象。诺基亚一度是手机制造业的领军者。凭借耐用的品质,低廉的价格,以及内置天线、超强续航、智能系统、地图定位等领先潮流的技术,在全球市场,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相当忠诚度的客户。如今,将这套耗费2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庞大手机业务拱手让人,委曲求全,不少芬兰人觉得有些“丢颜面”。

四是输了国家形象。十几年前,世界手机市场强手林立,几乎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渐渐地,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相继退出市场,苹果、三星、华为等异军突起。几番争夺过后,源自北欧小国芬兰的品牌诺基亚,一直保持难以撼动的地位。而9月3日的收购决定,意味着诺基亚手机将不再是芬兰的品牌,多少令芬兰人有些伤感。芬兰瓦萨大学传播专业的一名学生说,在芬兰人们买手机时几乎都会将诺基亚作为首选。“可是今后呢?真是无法想象。”

人事变动

根据两家公司达成的协议,诺基亚现任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将出任诺基亚执行副总裁,主管设备与服务,直至交易完成;诺基亚现任董事长里斯托·席拉斯玛(Risto Siilasmaa)已被任命为诺基亚临时CEO。

在这笔交易完成后,诺基亚多名高管将加入微软。作为微软前高管,在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宣布将退休之后,埃洛普将成为微软下任CEO的有力竞争者。其他将加入微软的诺基亚高管还包括乔·哈洛(Jo Harlow)、朱哈·普基兰塔(Juha Putkiranta)、迪莫·托卡宁(Timo Toikkanen)和克里斯·韦伯(Chris Weber)。

希拉斯玛表示:“对于诺基亚,这是重新发明的重要时刻。基于我们有力的财务状况,我们将创造下一篇章。在对如何最大化股东价值进行彻底评估,包括考虑多种战略选择之后,我们认为这笔交易对诺基亚及其股东而言是最好的前进道路。”

这笔收购明确表明,微软认为该公司能够且必须使手机业务取得成功,同时也不能将成功希望寄托于合作伙伴,即使是诺基亚这样完全依靠微软软件的合作伙伴。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表示:“通过将优秀的团队集合在一起,我们将提升微软手机业务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并为微软及整个设备和服务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创造更好 的机会。除了对所有价格档次的手机进行的创新和能力之外,诺基亚在关键领域,例如硬件设计和工程、供应链和生产管理,以及硬件销售、营销和分发等方面,具 备已得到证明的实力和才能。”

业务调整

本次收购完成后,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将被微软纳入囊中。目前,诺基亚主要拥有设备与服务、Here地图和网络设备三大业务部门,而设备与服务部门主要负责手机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成为微软的一部分,“诺基亚”品牌仍将得以保留。根据协议,微软将收购诺基亚的智能设备业务部门,包括“Lumia”品牌和产品,以及诺基亚的手机业务部门,包括诺基亚功能机和Asha系列手机。

交易结束之后,将有3.2万名诺基亚员工加入微软,其中包括4700名芬兰员工以及大约1.83万名制造部门的员工。

软硬结合

美国科技博客TheVerge认为,此举将使Windows Phone 8实现“软硬一体”,微软将能够提供横跨软硬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dDuplex2013年8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诺基亚控制了超过85%的Windows Phone 8手机市场。

但目前看来,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并没有扩充Windows 8手机市场份额,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仍然被苹果IOS系统和谷歌地安卓系统垄断,无人知道也无人使用微软的Windows手机。但收购的时候,微软一厢情愿认为,在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迟迟落后之下,微软在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后将会投入更多资源,而这可能提振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

微软宣布收购时,诺基亚股价3.9美元,市值146.1亿美元,微软的收购金额不足诺基亚市值的一半。分析人士认为,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微软只是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在线地图和网络设备业务仍归诺基亚所有。

诺基亚能否涅槃

据IT之家报道,诺基亚重整旗鼓可以依靠如下几大法宝。极具影响力的品牌优势、可靠的品牌保证,但远远落后于iPhone和三星等品牌的用户体验,让诺基亚的复兴之路又举步维艰。如今,微软“自身难保”,想甩掉诺基亚这个包袱,企图在IT界东山再起,不知道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4-13 13:26:47
曾经站在最顶峰,已经足矣,再要续写辉煌,小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13 13:43:41
等待诺基亚的重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