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是可有可无的认可,对它的承认深浅与否,并不直接影响到个人自身的生命存在。当生命安全与相信的内容发生冲突时,人会选择先活着,而暂时放弃、回避、甚至不承认自己相信的东西。
寄托,实际是为生命找个依靠,所寄托的事物本身是不是可信,对信此事物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主观上必须认定对它相信,以为自己活着寻找一个支撑点。因为不需要对它进行考察,寄托者对所寄托的对象往往一无所知,一旦出现这个对象与自己的生命有可能发生冲突时,多数很容易转向其他对象。如果一个人因为生活环境及个人性格的原因,不愿意转变寄托对象时,一旦对象缺失,这个人的生命将失去支点,走向自我消灭,最常见的就是自杀。
信仰,在于仰字,相信是相——平等状态。仰,是向上看。这种对某种事物或理论的相信,是在高处的,它的高度是高于对它相信的那个人的生命的,所以,当有生命危险需要放弃所信的东西时,相信者会选择先活着,信仰者可以放弃生命以维护自己所相信的内容的尊严,成为某种信仰者是需要有极高的责任感与极坚定的内心毅力的。
什么叫迷信,对某些事物不在自己已知的范畴中进行详细考察,或是不追求了解未知领域,仅满足于在自己已知的领域对其进行考察,而盲目的相信或不信(这种盲目的不信,也是迷信)。
正信,与迷信正相反,它是对打算要采取某种态度的事物,在自己已知领域进行综合全面的详细考察,同时尽可能挖掘未知领域,以扩大考察的范畴,最后在相对完善全面的考察中,对此事物采取一个暂时的确定性的结论加以内心认同,并在未来不断反复验证。(这也是佛教讲的正信)
信仰缺失(通俗讲就是迷糊蛋),因为缺少全面考察的知识素养与内心境界,所以,无法取舍,并且对可能性的大小不进行分析,只要有可能不对,不论可能性大小,完全归为一类;并且把未来可能出现其实现在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可能情况(尤其是可能出现的相反的情况),因缺失事实与想象自我认知,而当成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与已有的事实同等对待5,所以,最终得出一种近似的不可知论——含糊的形成哪种都没好没坏,或也好也坏的无概率性结论,最终自己无信仰,或游离于所有已知确定的信仰之外。其实这种人的心智从动物的智力进化角度属于没有进化完整者。可能外形是个人,但智力与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