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曹国奇在2008-10-10 21:10:00的发言:应该说在量的问题上我们没有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如何测量价值或者是质化分析,在一方没有占据绝对可行的优势时,两者在学术上都是可以进行的研究,你说呢?
是的.现在的问题都集中在两个思路上,一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及其量化分析,二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及其质化判断.
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及其量化分析已经出现审美疲劳了,而且直至今天的社会实践已经否定了它的有效性.事实上根本没有人能够运用量化分析手段去准确测量价值.比如说,几家投行对一只股票进行估价,不管他们如何进行量化分析,他们总会测量出几个不同的数值来.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及其质化判断,这也许是多数人闻所未闻的思路.其实这一思路早在30年前有人因反对计划经济而提出市场调节时就已经考虑得相当成熟了.太囖唆的这里就不谈了,这里也只简单地谈谈"质化判断".
其实前面的帖子里我就举过一个听觉判断的例子.我们可以不经训练而在两个几百赫兹的音频里判断出哪怕只有10赫兹的差别.我们判断的依据不是进行频率的计数,而是进行质的对比.这里有两个字特别重要,那就是"对比".质化判断的主要手段就是"对比".我们对美/丑,痛/痒,苦/乐,利/弊,等等的价值判断都不是量化手段能够应付得了的,但我们毕竟能够作出判断,这就是质化判断.
这朵花真好看,在没有另一朵花对比的情况下,你能对这朵花打多少分呢? 根本无法打分.
这朵花比那一朵好看一点,但好看多少呢? 我们心里大概就会有个由对比而产生的评估.不过,10个人打分也许会打出10个不同的分来,而且打分的理由是多半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讲清楚的.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他们判断美的价值量当然就不同.人们进行美丑判断本来就不是量的分析,而是质的对比.
质,这是无法直接观察的,我们必须通过它的外延来进行间接观察.对比就是很有效的间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