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乐得有牙无眼的大概非左派同志莫属了。随着“金融海啸”一浪浪袭来,美国金融机构一片片倒下,左派同志可能认为,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日子就到了!或者至少,帝国主义、国际垄断资本的阴谋终于败露了!市场经济,自由主义彻底破产了!各大论坛上诸如此类的言论甚嚣尘上,如此这般的帖子目不暇给,热闹得不得了,了不得。
然而这些同志的言论和帖子都刻意回避了一个问题:怎么不是发展中国家先倒下,而是华尔街?甚至连高盛、摩根、雷曼、美林、贝尔斯登、AIG那样的巨头也死的死,残的残?想当初,这些巨头哪个不是《货币战争》描绘和揭露的翻云覆雨,为所欲为,吃人不眨眼的金融大鳄?哪个不是宋鸿兵和左派同志们恨不得剥皮拆骨又怕得要生要死的资本恶魔?怎么人没吃着,至少还没吃完呢,它们倒先把自己废了?那以后还怎么吃人呢?有这样的“阴谋”吗??就算有,用得着这样的“苦肉计”吗??
左派同志不敢,也无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不敢回答,是因为一旦回答了,等于说一小撮银行家、金融家控制、操纵这个世界的所谓阴谋论就站不住脚了,或者至少是严重夸大和失实了。无能力回答,是因为左派同志根本不懂经济和金融,更不懂得金融衍生工具,甚至缺乏足够的常识储备和基本的逻辑能力。
事实上,这些金融巨头的纷纷倒下,恰恰说明迄今为止,美国和国际的金融市场并不能为一小撮“阴谋家”所操纵和控制,或者至少,一小撮“阴谋家”所掌握的政策资源、政府资源和资金、信息、宣传上优势并不足以使他们达到为所欲为的程度,起基础作用的依然是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而能为左派同志消除恐惧,报仇雪恨的,也完全不是左派同志所能想象、所能支持的那些方式(譬如政府垄断、闭关自守、上下同心、团结一致,等等),而是只能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
这就先要理解金融衍生工具有什么用?当然教科书上会说,避险啦,保值啦,套利啦......这些对本文都不重要。我所关心的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哪些特性,或者它所引起的哪些效应,竟然可以强大到将一个个巨无霸击倒?
第一是资金高倍放大效应,即保证金制度下的杠杆效应。美国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系数都在十几倍以上,甚至二三十倍。这就意味着任何投资者只需要较少的初始保证金都可以买个衍生工具玩一玩,进入市场的门槛显著降低,而市场的竞争性和复杂性都大大增加。同时,也就意味着再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一旦判断和操纵失误,损失也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第二是资金加速周转效应,这是由发达的造空机制所产生的。在没有造空机制的时候,投资者买了任何金融商品,例如股票,只能坐等该股票升值到目标价位才能套现,一般地,这个时间可能是几天、几周至几月、几年不等。换言之,此时投资者的资金周转率是几天、几周一次,或几月、几年一次。当存在发达的造空机制时,投资者可以很方便地选择到任何他认为趋势向下的金融商品卖出空仓,做多做空两不误,还可以多次反复这样操作。显然此时投资者的资金周转率将数倍、数十倍以至数百地增加,只要他力所能及,有那么多保证金,找得到那么多值得做多和造空投资品的话。资金的加速周转除等效放大了资金量,最重要的结果是使得金融市场的变化更快,更复杂,也就更难预测和控制,对于个别投资机构来说,也是大大增加了其风险程度,一旦失误就死无葬身。
金融衍生工具所引起的资金的高倍放大和加速周转,理论上对任何级别的投资者都成立,但事实上受益最大的是中小投资机构。这是因为某一确定的时段内,(看来)值得投资(不管做多做空)的金融商品数量都不是无限的。对于金融巨头来说,这种放大了的资金量意义有限,它们本来就不缺钱。但对于中小投资机构来说,很可能就是有没有资格玩一玩的问题,尽管“玩”的风险可能很高,但收益也可能很大。
其次要理解的是,金融巨头,或者任何庞大的机构的弱点是什么?当然左派同志也是永远理解不了的,他们只会吓得浑身哆嗦,只会避之犹恐不及,防之又怕不能,只会到处散播恐惧、悲观和失败的论调,如《货币战争》之类。
任何庞大机构共同的弱点就是官僚化,信息反馈和指令传达缓慢而且容易失真,决策缓慢而且意见分歧;同时,上上下下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蛀虫,前方百计地利用机构的资源(信息、资金、影响力等)自牟私利。具体到象雷曼这样的投资银行(大致相当于中国的证券公司,但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当然远胜之),它的一线操作员所掌握的权限是很小的,多数发现的问题只能逐级汇报请示,等到上面的指示下来,市场情况很可能又变了。操作员和它的上级经理如果出于牟私的目的,还可能对某些重要市场情况不报、缓报、歪曲上报或者轻描淡写,不一而足。因此在反应的及时性、灵活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金融巨头们其实远不如中小投资机构。今年年头我有一篇文章,指出“庄家”们最适合、最喜欢的操作不是长线,也不是短线,而是不长不短的“中线”或“波段”,也是同样的道理(见参考文章[1])。
大机构的这些弱点在市场稳步向上的时候容易被掩盖,因为这时的市场变化不大而且较慢,或者较有规律,大机构的低效率尚能应付,苦心孤诣开发的分析和决策数学模型还能比较符合实际。相反,此时大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资金、信息、“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赚特赚,似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种顺风顺水也势必助长大机构决策者们的傲慢自负与不可一世,从而在市场出现转折的关头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判断错误(五大投行无一全身而退,很能说明大机构在决策上的弊病),应对迟缓甚至相反(例如在一个大的下跌的趋势中企图补仓摊平,因为它认为只是“中级调整”)。由于上述资金高倍放大效应和加速周转效应的作用,等到明白过来,一切已经太迟。
在市场转折的关头,信息也非常混乱甚至互相矛盾,因此大机构的信息优势不再有意义;至于所谓“关系”优势,大部分所能起的作用也不过是提供一些普通投资者所没有的重要信息,偏偏这个时候任何信息都是最不可靠的。特别地,来源于政府官员的信息总是倾向于“唱好”,不要怕,别担心,等等。这样的“重要信息”此时有还不如没有。既然政府官员对市场的感觉比大机构还麻木,还能期望他们能及时推出什么有力的政策去“帮助”这些大机构呢?所以在市场向下转折的时候,金融巨头以往所引以自豪的,让人生畏的那些优势,资金、信息、“关系”等等,不过是些幻象而已。至于那些“严谨”、“精密”的分析、决策数学模型就更是沦为一堆笑料了--即使它们本身没有问题,也必须依赖准确可靠的信息输入,否则就是rubbish in, rubbish out。此时很可能“经验”和“直觉”更靠谱一些。最重要的是谁能迅速作出判断和行动?这方面就绝对是中小投资机构的优势了。当然也有许多中小投资机构判错了,做错了,死得很惨,但只要它判对了,行动上就能比大机构迅速得多,也彻底得多,因为他们在任何一个具体金融商品上都不会有太多的持仓量,进出很方便。
千万个中小金融机构倒下了,但也有千万个中小金融机构幸存下来,甚至赚到了钱--很可能就是这些金融巨头们亏的钱。金融巨头们的“垄断”和“霸权”被打破了,他们那些“掠夺”来的财富被瓜分了,所有人重新洗牌,一切从零开始,不是很好吗?不正是,或者至少比较接近是左派同志们梦寐以求的景象吗?只是这样的景象不是由左派同志们所主张的那些方法来的,而正是由左派同志们所痛恨的自由市场经济来的,不管是杠杆、造空还是市场准入的降低和市场进出的自由,等等。左派同志们的主张会是怎样的效果呢?打个比喻,就是海啸来的时候,大家不要乱跑,要听指挥,统一行动,或许还有“让领导先走”......左派同志最喜欢集中,所以对于中央银行强制结汇集中巨量外汇储备的做法肯定无比支持--这些人嘛,给他们外汇就会乱来,还是中央拿着放心。结果怎样呢?中央银行购买的美国“两房”债券和相关资产3000多亿美元,占其外汇储备总量18000亿美元的15~20%,这还不算那5000多亿美国国债了;而全部商业银行购买的美国两房债券和相关资产充其量也不过20亿美元,占全部商业银行拥有的2000亿外汇存款总量的1%左右。到底谁才是“乱来”呢?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左派同志们更是不会明白,也不愿明白的(有人还扯到什么金融海啸是因为中国“觉醒”,有意思;更有意思的这样烂文居然被推荐到天涯头条,当然了,也被许多人所喜欢和附和,无语ing......)。请有所觉悟的网友先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过,倒下的金融巨头们就是实行左派同志所喜欢的统一组织,实践左派同志所鼓吹的统一意志的结果,从这点上说,左派思想也是功德无量的,呵呵~
参考文章:
[1]促进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几条技术建议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88449-1-1.html
[2]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左派思想泛滥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63375-1-1.html
[3]为什么说《货币战争》错得没水平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47313-1-1.html
[4]通胀的成因、后果和对策(重要文章,必看)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92785-1-1.html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1:07:30
在没有造空机制的时候,投资者买了任何金融商品,例如股票,只能坐等该股票升值到目标价位才能套现,一般地,这个时间可能是几天、几周至几月、几年不等。
----------------------------------
当然,他们也可以抵押股票融资。但有以下问题:
1.抵押得到的贷款很可能比股票市值小得多,视乎股票的内在素质,最高不超过七成,最低很可能只有两三成;
2.抵押贷款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
3.办理抵押贷款程序复杂,周期长;
4.依然只能通过做多赚钱,无法造空赢利,获利的机会减少了一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6 0:14:09编辑过]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3:05:46
作者:惰之沙 回复日期:2008-10-5 1:19:20
是不是可以大胆的设想一下。
是不是存在几大投行背后的黑手,以牺牲几大投行做误导,请君入瓮式的赚取更大的利益,
即与投行做对手盘赚取一次利润,以其他金融机构低价收购或合并投行赚取二次利润,以国家买单形式赚取三次利润。
以上分析不成熟,仅是突然想到的。
--------------------------------------------
80年代时很流行一些探索神秘现象的书,例如所谓百幕大三角之迷等等。当时我看了一本研究和批判这些神秘主义的著作,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内容也很丰富,很详实。这个美国人有一个比喻我今天还记得:
你在街上走,突然帽子掉了,有两种解释,你愿意相信哪一种:
1)风把你的帽子吹掉了;
2)一个天使从天而降,把你的帽子摘掉了。
这个美国人的意思是,最简单,最直接,最附合逻辑和常识的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如果你要拒绝这种解释,首先你要找到反驳1)的有力的证据和理由。
然而人们往往却更愿意相信2),这除了认知水平的问题外,还和人们的好奇心有关。显然,1)的答案太平凡,不能满足人们猎奇的欲望。大抵上,这和“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类似。
你的联想也不算太丰富,如果有可能,应该学习宋鸿兵那样写一本小说,呵呵~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3:08:05
作者:archeologist_001 回复日期:2008-10-5 2:49:16
lz是那种认为狮子老虎都是肉食动物就不会打架的牛人.....
-----------------------------------------
是吗?五大投行是狮子还是老虎?它们又给哪个狮子老虎吃了?
恕我孤陋寡闻,你说说看?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11:49:37
当存在发达的造空机制时,投资者可以很方便地选择到任何他认为趋势向下的金融商品卖出空仓,做多做空两不误,还可以多次反复这样操作。
---------------------------------------
说明一下:这里可能容易引起误解。一般地,投资者“造空”所增加的资金量是虚拟的,或者只是账面的,没到交割日是无法提取的。卖出一手“空仓”后,投资者即有一手“空仓”的持仓量,其账面赢亏将随市价变化。投资者要么选择合适的时间“平仓”,即买进一手“平仓”盘,要么等到期结算。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对冲性质,我所赚即你所亏,就整体上说造空机制并不能增加实际资金量(或资金存量),但大大增加资金周转率则是肯定的。当资金周转率增加时,市场上有效的资金供给量(参与价格形成的那些资金量)也会增加(可参考费雪公式),而金融商品价格的波动和变化也就越大,越没有规律。某些时候,这种波动和变化会让向五大投行那样的金融巨头也无法把握,因而纷纷倒下。
另一个大大增加资金周转率和有效供给量的是所谓“过分证券化”:譬如,B持有A的若干债券,于是B将这些债券作为自己的资产发行新的债券给C,C又将B的债券作为自己的资产发行新的债权给D......
总的来说就是,金融巨头们以为自己可以很可靠地利用和操纵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但事实证明是大大的错了,因为它们的组织结构、决策和行动模式并不适应这些衍生工具的操作和存在大量衍生工具下的复杂的市场情况。衍生工具的推出之初也许有金融巨头们的推波助澜,因为它们需要吸引大量的中小投资者进入市场以赚他们的钱,同时他们也自信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工具。初期他们也好象做到了,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衍生工具反噬。
结论:存在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由市场至少是庄家和散户都有输有赢的基本上公平公正的市场;不存在衍生工具的高度管制市场,例如中国股市,就一定是庄家通吃的市场。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11:53:49
我所关心的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哪些特性,或者它所引起的哪些效应,竟然可以强大到将一个个巨无霸击倒?
----------------------
或许可以补充第三条:金融衍生工具的“到期”效应,使得任何机构都难以通过拖延时间等待转机而逃过一劫。有些合约是可以延期,但同样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延期后也还是有一个确定的交割时间。
作者:惰之沙 回复日期:2008-10-5 11:55:22
不过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受控制的市场,发生动荡的概率会增加。
而发生动荡后,必然会有千百万中小投资者遭到重创。
而大机构,或者隐含的,未来的超大机构,更多的仅仅是缩水,或者是右边口袋拿到左面口袋的过程而已。
并且发生动荡后,会使得这些机构通过各种形势变的越来越大,最后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的动荡可以击溃他们。
而这些大机构,他们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逐渐造成垄断,最后连规则都是由他们制定了。
这个结果肯定是不利于中小投资者的,因为他们最后不得不和一个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人踢球。
作者:惰之沙 回复日期:2008-10-5 12:14:29
其实我们如果把这些金融大鳄看成一个整体,不管他是虎是狮,统一看成猛兽。
那么我们再来看现在的情况,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造成市场的动荡加剧,大量中小投资者的重创,而猛兽们,倒下几个,最终还是被其他猛兽所兼并消化。
同时,他们赚钱的时候拿进了自己的口袋,亏钱的时候ZF还为他们埋了一部分单,这ZF的钱却是全体国民的。
作为这个猛兽的整体,他们是越来越强壮,充其量每次动荡牺牲掉几个个体而已。
所以说,无论是否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从整体上看,总是存在大机构优于中小投资者的这一情况。
而市场上如果存在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将加大和加速市场动荡,使得猛兽这个整体更快的吞噬他的猎物,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个别猛兽的个体。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12:19:22
左派同志最喜欢集中,所以对于中央银行强制结汇集中巨量外汇储备的做法肯定无比支持--这些人嘛,给他们外汇就会乱来,还是中央拿着放心。结果怎样呢?中央银行购买的美国“两房”债券和相关资产3000多亿美元,占其外汇储备总量18000亿美元的15~20%,这还不算那5000多亿美国国债了;而全部商业银行购买的美国两房债券和相关资产充其量也不过20亿美元,占全部商业银行拥有的2000亿外汇存款总量的1%左右。到底谁才是“乱来”呢?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左派同志们更是不会明白,也不愿明白的(有人还扯到什么金融海啸是因为中国“觉醒”,有意思;更有意思的这样烂文居然被推荐到天涯头条,当然了,也被许多人所喜欢和附和,无语ing......)。请有所觉悟的网友先思考一下,为什么??
-----------------------
没人说一说吗?那我先来:
1.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象商业银行那样发放普通商业贷款。普通商业贷款通常被认为是不如国债安全,但事实上,这只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才成立。由于普通商业贷款是高度分散的,因为风险也就被高度分散。同时,商业银行和受贷企业处于基本同等的地位,不管是法律上、地位上还是实力上,很少存在强弱悬赏的情形。商业银行如收钱困难,还可以动员司法和政府的资源帮忙。因此在经济动荡的环境下,商业信贷在总体上安全性反而高于国债。
2.中央银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大量投资于黄金、石油、有色金属那样的商品,因为这将被视为追逐价格波动的“高风险”的“投机”,而不是追求“稳定、可靠收益”的“投资”。何况央行对市场的敏感性通常都被商行低,知识更缺乏,行动也更迟缓,真要让它去“投资”黄金石油的话,很可能亏得更大。
3.中央银行的“投资”肯定比商业银行有更多的政治因素,非市场因素,而更少考虑经济收益。
所以剩下能容纳中央银行大量投资的金融商品就不多了,主要就是国债和准国债(如“两房”的债券),同时无非就是美日欧三大市场。不要说印度,它的外汇储备总量远小于中国,没有可比性。较有可比性的是日本,它也有大量的美国“垃圾债券”。
因此现在的被动局面,根本上说不是什么“买办卖国”,“精英误国”的问题,不是某些官员的品德和专业素养的问题,也和“民主”不“民主”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外汇储备大量集中于央行的必然结果,是强制结汇的必然结果,是左派思想误国祸民的必然结果。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13:11:48
而大机构,或者隐含的,未来的超大机构,更多的仅仅是缩水,或者是右边口袋拿到左面口袋的过程而已。
-------------------------------------
你还是先举出这个“隐含的未来的大机构”的名字吧,哪怕一两个也好。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13:14:16
作为这个猛兽的整体,他们是越来越强壮,充其量每次动荡牺牲掉几个个体而已。
--------------
五大投行三间垮掉,两间被迫转型,这是“几个个体”的问题吗?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13:23:03
作者:惰之沙 回复日期:2008-10-5 1:19:20
是不是可以大胆的设想一下。
是不是存在几大投行背后的黑手,以牺牲几大投行做误导,请君入瓮式的赚取更大的利益,
即与投行做对手盘赚取一次利润,以其他金融机构低价收购或合并投行赚取二次利润,以国家买单形式赚取三次利润。
以上分析不成熟,仅是突然想到的。
--------------------------
再来说一说你这个构想为何不够雄奇:
先不管他们如何左手转右手,假设就是那么简单,那么方便,完全没有复杂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争吵,因为就是做戏嘛......但做这场戏对华尔街形象的打击怎么计算?怎么摆平?引起“中国人民(尤其左派同志)觉醒”的代价又怎么计算?怎么摆平?
其实我有一个更“雄奇”得多的构想:
别争了,华尔街就是被宋鸿兵和《货币战争》打倒的!
顺着这个思路写作,你一定赚到大钱,至少赚到名声,呵呵~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14:33:46
作者:惰之沙 回复日期:2008-10-5 13:36:13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好了,而这种例子已经不是个例了。
比如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他的结合体将变的更加强大。
----------------------------------------------------
当年惠普兼并康柏,DEC(注意:此时后两间公司并没有严重的财务问题和人员流失,业务还基本正常),也是炒成强强联合,天下无敌。结果是“两(三)块石头绑在一起掉下”。惠普那个女强人也收拾铺盖走人。
如果说常规银行兼并投资银行肯定是优势,一定能坐大,那么欧洲那些兼营传统业务和投资业务的银行早就应该将五大投行打败了。
鱼吃鱼狗咬狗的故事在“资本主义”多去了,早去了,如果按左派的逻辑,早就该天下一家了。这是因为左派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例如公司的庞大,就给吓破了胆,而不知道越是大机构,或者说人越多的地方,内部争夺就越激烈,越残酷,内耗越严重,分裂的危机也越多。因此任何类型的公司都必然有一个最适宜的规模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其运营成本的增加将超过规模优势的增加,从而不能长期维持。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2008-10-5 15:04:01
作者:大头看客 回复日期:2008-10-5 14:42:31
在中国历史上, 皇帝说一不二, 这也不妨碍皇朝的倾覆.
投行倒了,也不能说它们就不是阴谋者. 聪明总被聪明误.
--------------------------------------------
没有人说它们不是阴谋者,我甚至认为这些投行搞了无数阴谋,要赚钱谁不搞点阴谋?但你不知道左派和自由主义者的区别是什么?
左派其实就是认为(当然他们不一定敢承认),阴谋高于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阴谋者操纵给我们看的;
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高于阴谋,或者说阴谋者的阴谋也不得不服从这些客观规律。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客观规律的反应。
譬如左派同志就认为,五大投行的倒掉不过是一场左手过右手的做戏;
而我这个自认为是自由主义者的人则认为,它们的失败是它们的组织结构、决策和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操作金融衍生工具和应付复杂的市场变化的结果。
文章提交者:人强则国强 加帖在 经济风云
老了,反应迟钝了,没有能够在灾难面前成功避险,倒下了,死了,难道不是很符合自然规律吗?恐龙不是也毁灭了吗?!
-------------------------------------
呵呵,说得很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6 0:37:36编辑过]
这是毛派人士的惯用的把戏,和说大鳄是上帝差不多,上帝肯定是你看不到的,呵呵~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