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7-4-14 07:12: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07:25: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07:55:23
龚民 发表于 2017-4-14 07:12
那是你自以为是钻进死胡同、牛角尖的错误认识:“通常,经济学家不懂语言学,语言学家不懂经济学 ...
你有环境蛮差的功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07:58: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09:03:04
龚民 发表于 2017-4-14 07:58
苟p不通,环境差好是社会行为、群体行为,个人有何能耐能使环境好坏?
不怪你,不怪你不通狗屁,打错字了!哈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09:49:07
咬文嚼字
作者: 朱光潜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②:“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③:“你这贱 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zi zhū)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⑤: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zū),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⑥,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⑦,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cén)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⑧——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⑨。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dú)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⑩。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chéng)。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  [6-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09:56:36
龚民 发表于 2017-4-14 07:12
那是你自以为是钻进死胡同、牛角尖的错误认识:“通常,经济学家不懂语言学,语言学家不懂经济学 ...
你的语言学基础就不咋的:你把“诋毁”都写错成“抵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0:02:50
龚民 发表于 2017-4-14 07:12
那是你自以为是钻进死胡同、牛角尖的错误认识:“通常,经济学家不懂语言学,语言学家不懂经济学 ...
目前,别说是在大陆学术界,就是在国际学术界,既是经济学家又是语言学家的学者,也寥寥无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0:07:07
在经济学理论上,存在太多的语言和语义谬误,用语言学和语义学将这些谬误清洗掉,是必须的、有益无害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2:42:23
fujo11 发表于 2017-4-13 22:51
语言学就包括“咬文嚼字”,你懂吗?别在这里胡说八道了。
前面我说了:“他就是咬文嚼字,鸡蛋里挑骨头而已,奢谈什么语言学?”



小李子,你对上述话,咬文嚼字一番?


你单独摘出来“咬文嚼字”,把“鸡蛋里挑骨头”视而不见,

你本人的咬文嚼字能力,太扯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2:46:46
fujo11 发表于 2017-4-13 22:51
语言学就包括“咬文嚼字”,你懂吗?别在这里胡说八道了。
语言学当中啊,确实包含“咬文嚼字”,但,基本上主体上,那可并不是“咬文嚼字”。

你懂吗?


数学家写数学论文,搞数学证明,那还“咬文嚼字”呢,那你说,这是数学家用语言学来搞数学证明了?

你真能扯蛋。




再说了,孟子的学生,他的咬文嚼字,那就是语言学家的咬文嚼字吗?

猪八戒还会跳芭蕾舞呢,老母猪还会爬树呢,所以,母猪就是猴子?




你看,你看,孟子的学生他写个诗歌,所拟的标题是《吃饭后偶书》,恶心不恶心啊?拙劣不拙劣?

就这种货色,还“语言学”啊?还“咬文嚼字”啊?


笑掉小李子的大牙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2:50:18
fujo11 发表于 2017-4-14 10:07
在经济学理论上,存在太多的语言和语义谬误,用语言学和语义学将这些谬误清洗掉,是必须的、有益无害的。
你别丢人现眼了。


娘们做菜,还掌握火候呢。啥火候啊?物理学啊,化学啊。


可不就是物理学、化学吗?


小李子你上纲上线,高雅扯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2:52:01
fujo11 发表于 2017-4-14 10:02
目前,别说是在大陆学术界,就是在国际学术界,既是经济学家又是语言学家的学者,也寥寥无几。
音乐家作曲,这也是搞语言学啊,对吧?对不对?


挑夫抬轿,还掌握和使用杠杆原理呢。休息的时候喝口水,还利用和掌握生理学和生物学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2:54:56
fujo11 发表于 2017-4-14 09:56
你的语言学基础就不咋的:你把“诋毁”都写错成“抵毁”了。


小李子的光学原理,运用地真好!





小李子和小孟子,这俩东西,文化不高,智力不全,还爱扯蛋,真真是光屁股磨面,节省大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4:04: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4:06: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14 14:11: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8 09:39:19
旧文,自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8 13:28:45
孟子的学生 发表于 2017-5-8 09:39
旧文,自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14 10:28:44
龚民 发表于 2017-4-14 14:11
哈哈,凤毛龙须呀!稀罕货,论坛就有两个,一个孟徒儿,一个李克州,既通语言学,又通经济学。
您什么都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14 20:20:24
楼主把马克思的20码布=1件上衣看作是他说的交易的数量关系或比例?楼主的数学是数学老师教的吗?
        我学到的数学,比例是÷、/、和∶,没有=,莫非我的数学老师没学过数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14 21:26:21
张建平 发表于 2017-8-14 20:20
楼主把马克思的20码布=1件上衣看作是他说的交易的数量关系或比例?楼主的数学是数学老师教的吗?
         ...
你好好读资本论,看看简单价值公式说的是什么!

另外,你说的比例什么的,已经有人解释过了,没什么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15 11:06:36
孟子的学生 发表于 2017-8-14 21:26
你好好读资本论,看看简单价值公式说的是什么!

另外,你说的比例什么的,已经有人解释过了,没什么意 ...
连价值是什么都还没有说清楚,何谈价值公式?
有人解释过了,你觉得没什么意思。那你也解释过了,就有意思了?
你引用的资本论中的那段话,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m量的A物同Q量的B物交易,交换价值P就是m/Q。
我已经在《劳动价值论之深度解构》当中也解释过了,不知道你觉得有没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15 11:06:36
孟子的学生 发表于 2017-8-14 21:26
你好好读资本论,看看简单价值公式说的是什么!

另外,你说的比例什么的,已经有人解释过了,没什么意 ...
连价值是什么都还没有说清楚,何谈价值公式?
有人解释过了,你觉得没什么意思。那你也解释过了,就有意思了?
你引用的资本论中的那段话,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m量的A物同Q量的B物交易,交换价值P就是m/Q。
我已经在《劳动价值论之深度解构》当中也解释过了,不知道你觉得有没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2 10:42:25
请大家注意我们的分析,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个人拿着20码麻布和另外的一个人的一件上衣交换,也就说,一个人拿20码麻布换来了另外的一个人的一件上衣,这个现象,就是20码麻布=一件上衣的本体。换句话说,马克思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人拿20码麻布换来了另外的一个人的一件上衣”这个交换过程,用数学等式对之进行了描述和说明,一个人拿着一件东西和另外的一个人的东西进行交换,在马克思看来,这两个交换的东西A和B之间,就具有了好像数学中的等式“A物=B物”一样的关系。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如果这两个东西不具有如数学等式“A物=B物”一样的关系,这两个不一样的东西是如何能交换成功的呢?
     核心问题就在这里,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真实存在的到底是“一个人用20麻布换了另一个人的上衣”,还是存在了一个统一的,裹挟了一切资本主义体系的“20麻布=20元钱=一件上衣”的市场强制,我把它称之为“类意识”?
      请问,当你在用一元钱购买每天必用的打火机,鄙视它成本才2毛,一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几百只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与之类比,你可以想想你如何看待一个意大利手工工人一天加工一个lv包包,你感受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请问:在自然经济体中,一个人用自己生产的20码麻布去换另一个人自己生产的上衣的时候,他会考虑别人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困难和劳动时间吗?他有一种把自己的麻布和上千公里外的另一个人生产的麻布像联想的观念吗?
      当80年代初期,李村的渔夫用自己的鱼换张村的樵夫的柴的时候,他会像今天的渔民一样,考虑日本渔民的生产能力和日本进口鱼的价格和品质吗?他会有自己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的感性意识吗?
      
      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独有的,是资本规律统治全球经济的表现,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的价值是感性的、价值规律是偶然的、个体的使用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产品都被作为商品,不同商品的用一个相同的数值衡量,同一种商品比如可口可乐一瓶三元的观念灌输到全球的每一个消费者脑子里(别和我抬杠有的地方一瓶3块5)。这里所谓的价值是抽象的,价值规律就是马克思和斯密描写的东东,也同样是西经“一价原理”试图描述的现象和力量。在这个抽象价值的意识面前,你会把可乐、房子、面包、工资等等无数的产品都作为商品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它们的(使用价值)可以换算和通约的意识。
       前资本主义时代,会这样吗?这到底是马克思在使用比喻呢?还是马克思在意味深长的描述一种客观存在的抽象意识呢?这个抽象意识太强大了,融入到了我们感性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价格(价值)意识”其实本质是抽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2 10:55:17
而马克思的20码麻布=一件上衣的价值公式,在某些人眼里,是马克思对经济现象进行的抽象而得出的结论,其实,仔细考察具体的经济现象,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得出它的价值公式,并不是对现象的抽象,而是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后得出的一个说法
  错,这是马克思对真实的市场意识的准确直观的描述。
  不然你何以理解:斯密、李嘉图等古典政经学家都有这个共同的说法?李嘉图没有这个相同的“现象简单化”吗?

转换成日常语言的时候,我们只会说,我用几件A物换来了几件B物,而绝不会说,我手中的A物等于B物,或者说,我用来交换B物的A物和B物价值相等。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际的交换过程的发生,并不是因为两物的“价值”或者“价格”相等,而是因为我觉得“我的A物的价值大于B物或者至少等于B物”。仅仅因为“A物=B物”,交换是无法进行的。生活中的经济事实,也告诉我们“A物=B物”只是一个人们头脑中的譬喻的说法,而不是实际存在着的事实,“A物=B物”这样的价值公式远离了现实的经济生活。

  所以说远离现实经济生活的不是马克思,而是你们。你们显然忘了一个根本的事实,真正组织生产和消费的不是你们,而是资本。在资本家的头脑中,当然有1件A的价值=两件B的观念,当发现真实的交换价格是“1件A可以换3件b”的时候,他发现了真实的利润空间,他会在A、b之间疯狂的套利。
   即使是你们,在用A换B的时候,你真的只考虑了A和B?有没有C和D?有没有经济危机和货币贬值?
   可见,“A物=B物”这样的价值公式描述的是真实的社会力量。每一个有志于“资本增值”的人(也就是要发财致富的人)都深知这个公式是多么的真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2 11:05:56
马克思在譬喻的基础上构建了他的劳动价值论,这样,就使他的劳动价值论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首先是倒果为因。“A物=B物”即使存在,也是因为交换成立后,人们才会在脑海中在思想上用这样的譬喻形式的数学等式来描述两件商品之间的关系,而在马克思看来,只是因为“A物=B物”后,两件商品才能交换,交换才能成立。按一般的经济事实来说,交换是因,交换后表现出来的“价值”关系(我们不说相等)才是果,没有这样的交换,就不会有这样的价值关系“果”的存在。马克思恰恰是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把“A物=B物”当成了交换能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原因
  说得好,你开始入门了,可以和你讨论为什么说《资本论》揭示了现实资本主义世界的虚妄了?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以前的市场经济有什么不同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家正是这样倒果为因的。正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先有了“A物=B物”的存在,然后才看到了利润空间,然后才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难道不是这样吗?
  毕竟资本家不是封建小农,不是先生产了自己需要的A物,然后再来用多余的和B物交换;资本家也不是封建地主,他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出粮食满仓和牛羊成群这些“使用价值”,而是为了积累出抽象的,可以再投资的“价值”——货币,它是一种抽象的、可量化的社会权力。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使用价值(也就是你所说的交换),而是为了追求价值。毕竟,看到无数人饥寒交迫的,是不会导致资本家的投资和组织生产的,一定要在饥寒交迫中看到利润空间,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才会发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2 11:13:22
马克思似乎故意混淆了两类完全不同的问题,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们看不到人类到底为什么而交换,我们只看到了,因为“A物=B物”人们才进行交换。而再仔细分析马克思的“A物=B物”这一价值公式,我们知道,在马克思那里,他是用该公式来论述不同的商品能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和比例来交换的原因的,而不是论述交换为什么能进行的原因的。而马克思却似乎忘记了,“交换为什么能进行”和“交换为什么能以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和比例进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他用解释“交换为什么能以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和比例进行”代替了对“人类为什么要进行交换的原因”的解释。而一旦我们清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以上逻辑错误,我们就会明白,用所谓的劳动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绝对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结果。
   所以说你没读懂《资本论》。
   《资本论》中很清楚,人们为了“实现使用价值”而交换,而交换为什么能以数量关系进行是因为“价值”。
   这两种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而非对立或者并立的关系。在价值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分明有包含了商品必须实现使用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的观念。
   你区分这两种问题的思路倒是和马克思不谋而合:
   人们为了使用价值而交换,决不等于交换比例也是因为使用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2 11:21:35
在《资本与利息》第三编第九章《独立的效用:起源于法律的假定》中,庞巴维克隐约地表达类自己的看法:他说:“这样,资本的纯效用就要被贬入它从未曾挣脱的领域——这就是假定、比喻的领域,正像巴斯夏曾非常正确地说,这种假定或者譬喻常常会使科学走入歧途”。而马克思论述的第一步:“两件商品是彼此相等的”,难道不是一种思想上的譬喻吗!而这种譬喻,也是庞巴维克对马克思论述第一步的支持有保留的根本原因
   可惜,这不是《资本论》第一次给出的比喻,而是从资本主义大生产逐渐展开,就逐渐笼罩整个资本主义大市场的比喻。资本家正是按照这个比喻在进行“经济计算”,各个经济主体也被裹挟进了这个比喻之中。
   那些挣扎在破产边缘的小业主、小资本家最深切的知道这个比喻是多么的真实。
   是呀,人类本来是为了各自的使用价值和个性化需要的满足而生产和交换,为什么大家去深切的感受到了“两件商品是彼此相等的"规律的巨大力量呢?妈妈亲手做的面条和肯德基10元一碗的面条,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区别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2 11:26:43
马克思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譬喻的基础上,能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吗?做法的不科学,结论的正确与否就不是要讨论的关键问题了!当然,歪打误撞、做法错误但结论正确的情形在科学史上比比皆是,但作为经济学大师的马克思会承认其做法的不科学说自己的做法是歪打误撞来维护其结论的正确性码?
  到底是马克思的学说建立在比喻之上,还是现实建立在比喻的基础之上,这真的是一个有深度的哲学问题。
  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你就有资格讨论《资本论》了,我们慢慢来吧。《资本论》只是一面照妖镜,真实的世界到底如何,谁都没有办法说自己看到的就是核心真理。让我们先读懂《资本论》,找到这面照妖镜的用法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